未来取代Uber、Airbnb和Spotify的,可能是“去中心化”的区块链
摘要: 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正在引发科技界畅想一个「去中心化」的科技乌托邦,或将终结我们如今习惯的种种集中化app服务。这或许就是下一代共享经济。
钛媒体注:眼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模式创新,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当Uber、Airbnb以及各种唾手可得的O2O服务共享经济成为生活常态,谈论现在就显得乏味多了,为何不继续来谈未来?取代这些的下一个杀手级技术是什么?技术驱动的全新共享世界又长什么样?钛媒体正在推出一系列「未来报道」。本文由钛媒体编译自Medium Backchannel文章,来看看共享经济新进阶,由Joyce/编译:
飞机降落,进入滑行阶段。你打开手机叫到一辆专车,待会就能把你送到酒店房间,那儿位置优越,就在明早开会会场的附近。等车子到了,你钻到后座,戴上耳机,用最爱的音乐屏蔽所有外界的喧嚣......
要实现这种商务旅行的常态,你需要依赖当今众多的标志性的移动应用,比如Uber、Airbnb和Spotify等,现代人对这些app都可以说是寸步不离了。
不过,不妨假设一下我们穿越到10年后的2025年。那时,你的生活或许已经大不相同:
你可以马上找到这些所有服务的供应商,从雇请他们到结算酬劳都不过是易如反掌——完全不需要借助哪一家公司。
如果说,获取这些服务(乃至更多类似服务)的渠道能够内置在这个网络中,就像邮件或网页一样采用协议对协议(protocol to protocol)的方式,从而省去公司对公司的繁冗手续?再如果,所有的联系都是经由分布式运算引擎上运转的高阶数学来自动完成,进而完全不受个体或组织的控制?
这种「无平台」平台的设想早已深受许多思想者的重视,无论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的自由主义者,还是相信无政府状态才能带来幸福的左派。不过,这种平台至今未能成为科技界的主流也可以理解,因为它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已经进入市场、无所不在的集中式平台,它们往往先提供免费服务,然后通过出售广告或数据来变现。但是,「无平台」的平台如今也占有先机,因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商家、团体、个人都能联结在一起,直接相互进行交易,而不需向某一个垄断者请求许可或付款,也不需要请求应用商店管理者的批准。
过去,人们将复杂的网络转化为更加友好易懂的域名系统,进而发展出万维网,从此互联网行业成功起飞。我们今天使用的网络之所以能广为人知、包罗万象,正是因为每个参与者得到了更多自由和选择,开放网络本身也吸引了更为多元的参与者。
如今,一些有远见的技术专家确信,我们正在重新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这一次,我们要把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幕后推手拉到台前,将背后的复杂机制转变为一个更友好的系统,帮助你订车、订酒店,顺便给你放点喜欢的音乐。
实现这些关键技术,就是「区块链」。
今天,区块链成就了比特币;明天,它或许就跟你的生活密不可分。
区块链是一个使用密码保护的共享数据库,就像每个人都能写上一笔的一本公用账本或日志,前提是你掌握特定的技术和工具。一旦信息进入了区块链,每个人都能检查、监控,因此几乎不可能私自篡改。现在,用于追踪比特币交易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最为广泛,能够防止每单位货币被非法复制。不过,区块链毫无理由只限于应用在比特币上,它完全可以用于其他方面。任何开放的公共记录——只要每个人能够往上扩展数据,同时需要确保没有人能篡改过去的数据——都能把区块链技术应用进来,比如知识产权、个人身份认证、房地产备案等,这类领域都有区块链的应用前景。如今,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创业公司、创业项目乃至开发者,他们都在尝试将区块链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区块链能够帮助科技行业实现一个梦寐以求的概念——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Rachel O’Dwyer表示:
比特币的核心功能,在于创造一种可信的货币和会计系统,这样人们就不必向美联储这样的集中式媒介求助。
O’Dwyer是P2P基金会的核心成员、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讲师,正在研究这个课题。区块链提供了「一个跟他人协作的分布式系统,我们可能不认识也不相信他们,但依然可以与对方共享知识、共同决策、开发透明的系统,等等。」
只要计算机网络一日存在,就总会有人认为网络会打破公司、机构的中介角色,直接把个体连接起来。事实是,很多公司、机构仍在生活中担当着很多中间人的角色,但是每当出现去中心化的苗头,就会出现另一个同样有力的反作用力——姑且将其称为「目录化」(directorization)。
当今,那些数字行业的创新者们都相信一种通用的方法,似乎能用它来改进万事万物,那就是:「给它加个目录吧!」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总想加目录的冲动也是可以理解的。诚然,你可以让每个人都用P2P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事情,但你总归需要确定每个人的位置。
「发现」是很难的,Uber也还需要用到克雷格列表(Craiglist)来找潜在的司机。
总是要有人记录位置,才能方便进行检索。所以,每次人们开始P2P时,就会有人开始建立目录或索引,以便后人进行搜索,就像1995年左右时的雅虎和2000年时的谷歌。比特流是一种不需依靠任何中央平台即可共享文件的技术,但我们还是会继续用海盗湾(Pirate Bay),继续用快播、百度云,因为它们实在太方便了。
从本质上说,今天的任何一个平台,无论是Uber、Kickstarter、Airbnb还是其他,都不过是美化了的列表,多了一些实时联结、建立互信的功能和简化交易的工具。这些服务能够帮助新上手的菜鸟方便打车、众筹、预订酒店。而一旦你给其他东西建立了目录,你也就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创造了那么一块磁铁,把网络上所有散落的粒子重新吸引到原子核附近。
区块链,既是规则也是概念,终于让我们有机会推动去中心化的发展,看看去中心化到底能走多远。我们能否分享数据,并让其他人无法给其添加目录?有没有可能给一个服务去中心化,让它的中心平台失去存在的意义?我们知道,不久之后Uber就会开始用软件来淘汰司机,比如引入自动驾驶系统,那么这些软件能否反过来淘汰Uber自己?是否存在一个去中心化的「视界」,到达一定程度后所有平台都会消解,此后我们就在世界上、在网络中自由漂浮、自由联结?
当然,最合理的答案是:时候未到。但是也不需要很久了。
D. A. Wallach是Spotify上的常驻创作人,还是一名初创公司投资人,他提出区块链能够重塑音乐行业:通过类似比特币的运作方式来给数字音乐文件进行认证,让版权信息能够跟音乐文件绑定,甚至可以建立一个自动给版权拥有人付款的系统。不需要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限制,直接进行小额支付,听起来挺赞,不过这跟下载一个app直接听歌可不一样。
英国的音乐创业者Phil Barry曾跟Radiohead主唱Thom Yorke合作,去年用比特流给Yorke推出了一张个人专辑。Barry认为,区块链能够复兴音乐产业或者阻止产业的衰落,不过他更关心技术能够如何改善艺术家的生活。他也知道,是时候去研究一下,需要怎么做才能实行Wallach勾勒的这种系统。
「其实(发展)挺快的,」Barry回忆道,「开始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现成想法,很快就发展成人们认真考虑的东西了。」他开始跟Consensys公司合作,后者专门孵化「以太坊」(Ethereum)这类的项目。以太坊是至今名气最大、或许是也技术上推进得最远的此类项目的代表,他们致力于将类似比特币的技术应用于货币以外的领域。Barry把他的项目成为「Ujo Music」,他解释道,Ujo是世界语里表示「容器」的单词。
格莱美奖得主、唱作人Imogen Heap也早已开始涉足音乐技术。差不多也在这个时候,她开始公开讨论自己的「Mycelia」项目,正是打算基于区块链技术来建立音乐版权和信用系统。Barry的评价是:「她的描述非常具有创造力和艺术性,跟我们从功能上、从实用角度打算做的事情非常类似。」Barry和Heap也私下有过交流,当Heap在九月份以多种数字格式发行自己的单曲《Tiny Human》时,其中一种格式用的就是Barry的Ujo音乐系统下开发的一种数字格式原型。Barry表示,当人们购买下载这首歌的时候,「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钱已经支付到该到的地方。」
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用「以太币」(ether)来购买,即以太坊系统下的虚拟货币。不过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以太币,所以《Tiny Human》的销售数字相当惨淡,Barry也承认了这一点:「我想,这只是在现实世界应用以太币的开始而已。」用以太币进行的每一笔交易都有公共记录,用户大可去查看甚至计数,Ujo就在自己的站点上这么做。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Tiny Human》的下载量刚刚过百,这意味着Heap从这些交易中得到了98美元。
Ujo的数字格式原型也显示出一些更高级的特点,比如说能够将一首歌分离出不同轨,供更改许可证或重新混音之用。最终,Ujo设想的是一个自动运作的「智能合约」系统——把自动执行的协约编码在软件中,把尤为复杂且难以厘清的音乐版权、许可、支付等一干事宜通通自动化。从长远来看,这种系统不止能确保艺术家的创作能够得到收入,它还是开放权利市场的关键——在今天,如果要给某一首歌取样,你要不得先付版权费,要不只能非法侵权操作。更广阔的愿景是应用到整个音乐行业中,最终将所有的创意产品都直接跟其创作者、跟作者的银行账户绑定——只需一个加密的结点就可完成。
Barry认为,音乐圈的人开始关注这件事了:「很多大型表演版权组织的高层开始来跟我们接触了。」不过他并不确定,那些大人物真有兴趣参与进来,还是说只是在估量潜在的竞争。
「或许他们只是觉得,至少要表示出愿意引入新科技的一点意愿。与此同时,如果Ujo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的音乐行业就会有很多东西不复存在,或者说会发生激烈的变革,所以那些人是在采取防御的姿态,来看看我们有多危险、能带来多大威胁。」
已经有一些人在尝试用区块链来取代集中平台,那或许真能成为未来的另一个样子。在以色列,人们就群起反击,孵化出自己的共享出行应用La’Zooz,并将其戏称为「反Uber」。La’Zooz展望的未来是,当你在任何一个地方需要坐车,你的电话就能帮你联系上附近正在前往同一地点的人;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实时拼车」,而不是供养一家开发了app的变相出租车公司。
规划了几年并于去年夏天象征性地试水后,La’Zooz如今推出了一个安卓应用,但除了在以色列境内的一个小型试点计划之外,实际上你并不能真正用它来搭便车。La’Zooz的系统用自己的代价货币来给司机付钱——额,对,就叫「zooz」——现在,La’Zooz的司机可以允许该应用跟踪自己的地理位置,这样能让自己赚取(或曰「开采」)zooz币。La’Zooz的开发者认为,这种方法能够让它达到「活跃用户的临界密度」,这样对需要搭车的用户才有吸引力,同时也能让足够广的人群接触到zooz,这样一旦搭车业务投入运作,人们就能直接用zooz币来进行支付。现在,La’Zooz的站点上有超过3000名用户,广布于全球各地,显然离「临界密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La’Zooz软件是开源的,目前大部分由核心团队的几名成员开发出来。我咨询了其中一名成员Eitan Katchka,希望他能描述一下该项目的发展路线,但他的态度并不很乐观。去年夏天,该项目用于开发iOS应用的众筹失败,Katchka说,团队正在考虑「改变方向」。
虽然还存在缺陷,但Katchka依然热衷于概念本身。「La’Zooz和其他类似项目的责任在于,让大家看到这种服务和网络的确有可能成真,就是我们可以不需要任何中央机构,或者我们能让中央机构认可创造这种网络的开发者的力量与重要性。」Katcha这么说道。
「我总是跟那些质疑的人说,要是回到1994年,你会怎么跟邻居解释电子邮件呢?」
关于La’Zooz,让人兴奋的是它似乎的确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让人失望的是,它听起来也太乌托邦了——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采访了很多专家,他们在提到La’Zooz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个词,「乌托邦」。或许,La’Zooz最终证明的是我们还不能一步登天到达乌托邦。又或许,就像Katchka所说的,这是一项需要多年才能实现的「艰难工作」。
Ujo和La’Zooz还方兴未艾,不过它们反映出来的概念如今在区块链圈子里也正炒得火热。我本想避免引入太多缩略语,避免用种种术语、行话来毒害我们的讨论,不过如今在比特币的世界里已经充斥着一大堆D开头的概念,它们就像冰山一样到处飘浮,无法避免——DAC(Distribut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分布式自治公司;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治组织;DCO(Distributed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分布式合作组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些名头都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在代码的驱动下,我们会发展出怎样的实体组织,在网络上自主运作,而不需经由中央调控。不过,很多概念目前都处于理论阶段,所以也很难举出具体例子。如果Ujo的智能合约系统能够广泛应用开来,成为给音乐版权付费的机制,最终的网络将会成为DAC或DAO的样子。La’Zooz则更类似于DCO,它已经自称为「属于社群所有的去中心化交通平台」。
维系这些不同说法的同一个出发点是,它们都希望从过去的寻租垄断平台手中夺回市场关系。这具有广泛的通用性,也给其他的创新举措带来灵感,比如把社交平台Reddit与比特币技术整合。
如果我们要推广这样的自治代码,让交易能够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难以想象的规模来完成,我们就需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哪些代码能够协助人类,哪些代码又会奴役我们?基于软件的服务需要在结构和设计上审慎思量,因为它们对现实世界能够产生巨大乃至不可预测的副作用。试想一下现在的Uber,乘客对司机的评价系统已经让前者成了那种吹毛求疵的中层管理者,让司机不得不随时随地挂着笑脸(参见钛媒体此前评论文章《评价造就「新上帝」》)。
自动化的市场也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危害,比如垃圾邮件、诈骗等等。但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市场已经被只顾吸引眼球的线上广告所占领,这种趋势可不是好兆头。
或许,我们也有机会避过这些障碍。或许,我们能够用区块链来解决建立现实世界实时服务的技术困难,虽说如今的区块链技术还进展缓慢,开发者也不容易上手。正如Rachel O’Dwyer所说,「这么做并不会自动带来我们想要的社会和劳动条件,要想改变人们相互合作和联结的方式更是难上加难。」
既然存在这些顾虑,或许我们也能通过技术更新以外的其他方式来追求去中心化。人类一直都以群体作为组织形式——部落,集团,联邦——至少自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以来就是这样了。纽约新学院大学(the New School)教授Trebor Scholz曾在去年的一篇论文里设想如何重塑Uber模式,他提出:
「总的来说,就是撕开中心机构,转为另一种合作的方式——用不同价值观来管理技术,以所有工作者及其他相关人等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Scholz及其同事把这种方法称为「平台合作主义」,他们希望将应用程序经济与进步的劳工团体相结合,以此激发一场运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平台合作主义」跟「分布式自治」一样,现在还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且含义模糊的术语,La’Zooz和Ujo也不能立马变革全球经济。正在发酵的「区块链热」很容易就化为泡影。
Tim Swanson 是分类账创业公司R3的市场研究主管,该公司正在与高盛、巴克莱等银行业巨头合作开展区块链项目。Swanson给这股热潮毫不留情地泼了冷水,「基本上,好像每个人都想在区块链里放点什么,不管到底能不能带来真正的收益。」
但人们对去中心化的愿望依然生生不息。非盈利公共信托组织XDI.org的主席Phil Windley认为,区块链的确很复杂,但那是因为人们希望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也很复杂。他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光景,当时如果你想给一些电脑建立局域网的话,面临的互联网协议也是极其复杂的。「当然跟区块链相比,那些协议可简单多了,但是对当时有限的处理能力来说,那也是很复杂的。」
对于要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注册表,Windley也很兴奋。我们需要目录来检索,区块链能够让我们把所有事物都纳入目录,而不需要任何一家私人公司作为中间人。当然,公司不会因此全部消失,但Windley认为,就拿邮件来打比方,有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用户以后就能随意更改提供商,所有的邮件服务都能互用。
「没有隐藏的代码,也没有哪一个特殊的组织能够独占某些资源。这是为了让邮件这么运作起来。不是说以后我们都要运行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了,而是说(有了区块链以后)我们能够让自己有能力这么做。」(本文首发钛媒体)
Qingcloud正试图去中心化,与数据中心和网络运营商链接,最终qingcloud消失
驱动着每个产业的升级版。
有搭理
Fudge
个人的中心化。
太透彻,太完美了,未来的完美世界。
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