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中国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演讲全文)
摘要: 关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付、数字货币将会重构我们的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也必将是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回首2019年,展望2020,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掷地有声地说道,“关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付、数字货币将会重构我们的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也必将是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站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中心化金融体系变革箭在弦上的转折关口,我们又将如何面对“新十年”?
在易趣财经、一本区块链、《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的“破界·融合 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上,李礼辉系统阐述了金融业将面临的变革,以及发展数字金融的建议、方向。
李礼辉指出,区块链和数字金融将给金融行业带来三大变革。其一,数字交互可以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其二,数字信任可以推进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普惠;其三,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金融颠覆。
对于国家高度指明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后续发展方向,李礼辉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我们要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关键领域,建立我们自己的全球性的竞争优势。
第二,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我们应该穿透行政性的数据孤岛,实现公众数据的共享;我们也应该穿透局域性的数据孤岛,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库。
第三,鼓励企业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做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创造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
以下为李礼辉大会演讲实录,经编辑后发布:
2019年刚刚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数字技术正在重构金融模式。这种重构就是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一个是“破界”,一个是“融合”,这里我想讲三个方面:
第一 :数字交互可能打造零距离、弱中介的经济架构
各位所熟悉的商业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平面交互式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链接,环节比较多,效率比较低,成本也比较高。
现在,数字技术正在打造一个立体交互的世界,特别是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分布式、端对端、开源式、多中心的特征,有助于信息的并行传递,实现信息共享、管控并行交叉,有可能重构技术架构,再造商业模式。特别是在交易对手多、交易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离散程度高的场景中,区块链可以构建时空折叠、立体交互的商业架构,提升合作的效率和运营的效率。
端对端、弱中介的数字交互,可能冲击金融业的中介地位。平面交互的经济结构,赋予了金融业至关重要的中介地位,包括信用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中介是金融业的本源,也是金融业的财源。数字化的金融市场当中,如果我们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定价、智能撮合机制,是有可能建立公平对证、点对点的直接交易机制,从而淡化中介。
金融的内核在于中介,因此,数字化市场的去中介效应,有可能冲击传统的金融模式。如果金融中介的经济职能被淡化,金融中介的业务空间就可能被压缩。因此,在数字化时代,金融业必须创新自己的功能定位。
第二 数字信任可能推进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普惠
数字化在金融领域已经取得初步进展,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对人或物进行特征的识别、时空的定位。这样就可以认证身份,确认点对点、端对端的控制指挥调节的权力,也可以对物权、物品进行认证,确认物权的价值和归属,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信任问题。
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通过算法程序表达规则。这样,大家就可以自行确定,并自动执行交易各方认同的商业条款,而且可以引入法律规则和监督控制的节点。我们信任共同的算法程序,就可以建立互信。与此同时,我们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判别企业法人或者智能法人的状态,发掘信用的价值。
数字信任对于社会而言,价值在于可以在广域高速的网络中建立零时差、零距离的认证工具,体现物联网的实际效率和运行的可靠性。数字信任也可以在信任未知、信任薄弱的环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纽带,节约信任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加持商业信用。
数字信任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普惠性,这是创新型金融的亮点,同时也会是守旧型的金融暗点。把握数字金融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大幅度降低成本,获得优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参加会议的很多银行,包括微众银行、光大银行等等,但如果金融成本总是高于市场平均成本,其对应的业务就可能被淘汰,金融机构也可能会失去核心竞争力。这就将重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的模式。
第三 数字货币可能导向超主权、超银行的金融颠覆
关于法定数字货币,我认为,它的亮点,是可以强化支付系统的公共属性,节约现金流通的成本,推进普惠金融,为数字资产交易提供端对端的可靠支付工具。但数字货币也有暗点,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机制下,公共存款是可能从商业银行转向中央银行的,这就会削弱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贷能力和盈利能力。
关于虚拟货币,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只说两点:
虚拟货币的技术性缺陷,在于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架构中,全网的验证需要超大规格的数据同步。因此,虚拟货币到现在也没有办法解决交易、效率和规模化应用的问题。
此外,虚拟货币还存在经济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于价值不稳定、投机性太重。例如,2018年比特币最低的价格跌到3158美元/枚,相比最高价的19000美元/枚跌了84%。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来说,虚拟货币还很难进入大众化的交易和支付场景。
关于全球性的数字货币,我觉得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因为它们可能导向金融颠覆。
首先是超主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地位,本质上取决于公众的信任。所以弱小的国家如果遭遇特别重大的经济困难,主权货币可能就会失去国民的信任,可能会被全球性的数字货币取代。发达经济体的主权货币,可能会成为全球性数字货币的锚定对象,但数字货币的主权地位将会更替。
全球可能出现几个超主权的数字货币系统,而且全球性的数字货币也许不再有明确的国别标签,最为重要的是公众认可的全球性的商业信用和全球性的数字信任。
其次是超银行。脸书推出的Libra目标是什么?提供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点对点、端对端的交易和转帐平台,形成可以覆盖全球各个角落、覆盖全球几十亿人口的金融基础设施。
它可能从支付清算入手,逐步进入储蓄、融资、投资、保险、资产交易等领域,渗透平民大众的经济生活。这个时候,也许就不再需要商业银行,不再需要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竞争和夺取金融业的市场。
综上所述,关于数字技术的数字交付、数字货币将会重构我们的金融模式。中国将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金融市场,也必将是技术竞争和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明确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总书记的讲话从数字经济、国家战略的高度指明了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基本原则,也就明确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战略方针。
未来我们怎么做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要掌握数字技术的主导权。国家应该进一步明确数字产业的政策,鼓励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培养我们自己的数据科学家、算法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网络安全专家,在数字技术的关键领域掌握自主可控的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关键领域,建立我们自己的全球性的竞争优势。
第二,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数据是资源,数据是财富,数据也是竞争力。数据的一致性和延展性越高,数据的专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就越高。我们应该穿透行政性的数据孤岛,实现公众数据的共享。我们也应该穿透局域性的数据孤岛,建设专业化的数据库。
第三,鼓励企业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市场获客的能力和成本控制的能力。规模化经营可以造就竞争力效应,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同样可以造就。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做到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创造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推进技术、资本、数据、市场等等资源的整合,以效益为中心重构商业合作的模式,这就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应。
新的一年刚刚来临,借此机会祝各位新年吉祥、事业兴隆、幸福美满。也祝这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