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O事件背后的加密经济学意义
摘要: The Dao攻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技术失误,但是从加密经济学上来看问题的话,也许更像一个系统问题,甚至可以是哲学问题。
说起The Dao,就不得不回忆起Dao攻击事件。
2015年7月30日,Vitalik Buterin和以太坊基金会创建了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图灵完备智能合约平台。这一天以太坊正式和公众见面。接着Sock.it设计了TheDao以太坊合约,并在2016年4月30日正式部署TheDao智能合约。2016年5月27日完成了当时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众筹,一共筹集了惊人的1.5亿美元。
2016年6月17日,TheDao被黑客攻击并盗取了大量的以太币(3,641,694 ETH)。这就是著名的Dao攻击。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攻击,对原以太坊伤害巨大,最后在百般无奈之下,为了挽救TheDao投资者的损失,最后决定硬分叉。在2016年7月20日,于区块高度1920000硬分叉成功。被废弃的原链就是现在的以太经典ETC。
回顾历史结束后,我们需要从更加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TheDao。从某种意义上来讲TheDao是自比特币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社会实验,在一个所有人都习惯了中心化管理的世界中,如何实现去中心化的管理组织- DAO(分布式自治组织,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首先我们看看项目从最开始到启动的流程:
1.一群人编写所要运行组织的智能合约(程序)
2.有一个初始资金期,人们通过购买代表所有权的TOKEN向DAO提供资金来源。
3.集资结束后,DAO开始运作。
4.然后,人们可以向DAO提出关于如何使用资金的建议,而持有TOKEN的会员可以投票批准这些建议。
可以看出来,从程序编写,到资金筹集,再到决策产生,都是基于尽可能分散化的原则。这其实也是我们讨论加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普遍性:去中心化。
也因为这个特点,人们在设计DAO这样的组织时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代码的问题,因为代码所支持的是分布式的这个特点。TheDao的愿景是通过分布式,去中心化达到社区自治,这个愿景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做前提,再丰满的理想也会灰飞烟灭。
这是公平的一面,但是我们也从这次TheDao攻击中看出,在这种经济设计的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1
当出现重大灾难时,去中心化的体系在反应上会处于两难境地。比如:解决方案提交晚了就会遭到舆论的抱怨;但是解决方案提出快速也会导致更加中心化,同时因为也无法顾及所有人,必然遭到部分抵制。
2
作恶者很难被追查到,甚至被追究。一来因为没有专门的法律约束,再者作恶者理论上所使用的方法都是系统没有被禁止的。从软件算法上完善合约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3
软件时开源的,也就是说提供代码的人散布在全世界,有没有恶意的程序员?能否接受匿名贡献?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中,软件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4
矿工作为区块链生态的重要一环非常容易产生中心化聚集,如何给矿工分配合理的奖励,同时又限制其影响力?此次TheDao的解决方案中,如果没有矿工的支持,可能又会是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之所以需要去中心化,是因为我们相信没有完美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是否有完美的代码?如果没有完美的代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来实现一个DAO组织?这也是未来的共识算法设计时需要涉及的议题。
TheDao攻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技术失误,但是从加密经济学上来看问题的话,也许更像一个系统问题,甚至可以是哲学问题。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