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专栏】王利杰:区块链不能没有通证(Token),但可以没有ICO
摘要: 区块链是资产高速公路,通证(Token)是跑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资产的载体)。没有了车,高速公路就没有了意义。
得得专栏作者简介:王利杰,PreAngel Fund创始合伙人,管理10亿人民币总资产,投资了300多家中美科技初创企业PreAngel于2014年8月开始涉足区块链领域。
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
区块链是资产高速公路。
资产是广义的概念,任何有价值的事物和概念都可以称之为资产。比如:品牌、商誉、口碑、股权、期权、投票权、签字权、入场券、参与权、结婚证、毕业证、学生证、身份证…都是资产,都可以跑在区块链高速公路上。因为价值的概念比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资产概念更大,所以很多人把区块链称为“价值互联网”,对应于我们常说的“信息互联网”,因为区块链上“流动的信息”相对于传统互联网上流动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
价值(资产)在互联网上的呈现也是信息(字节),但价值(资产)和其他信息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资产)是记录在账本上的信息,过去的世界,价值(资产)记录在中心化账本上。中心化的账本效率本来应该很高,但是任何中心化的账本都不可避免人为串改数据的可能性,所以引入了组织、流程和制度来防止账本数据被串改,由此也降低了交易和清算效率。比如我们去银行、工商局、房管所、车管所排队取号等待交易过户。而区块链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账本记录价值(资产)的方式,由账本机器(软件)之间的算法和共识完成账本的修改和同步,完全避免了人类的干预,具有更高的交易效率和可信度。
区块链是资产高速公路,通证(Token)是跑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资产的载体)。没有了车,高速公路就没有了意义。
因为通证(Token)可以代表各种各样的资产,代表今天的或者未来的价值。所以将一部分代表未来价值的通证(Token)提前预售给投资人(或者投机者)就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这就是ICO)。虽然在很多国家,法律禁止通证(Token)直接代表证券,但证券只是通证(Token)可以代表的无数种资产的一小种,所以预售“非证券类通证(Token)”的ICO行为还是在全世界开展的如火如荼。
因为区块链是新生事物,ICO是这个新生事物衍生出来的一种新融资方式,在世界各地都还缺乏有效监管。就像西部淘金时代,在没有规则的Wild West(狂野西部),弱肉强食是唯一的法则。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ICO,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那头失控的变种恐龙,似乎要吞噬整个旧金融世界,包括他的同类(同行),甚至那些孵化和鼓吹他的人。
中本聪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上帝”,所有人都承认他的存在,却没有人见过他。他神奇的开启了这个新世界,却又神奇的消失了。他似乎预料到了比特币的一纸白皮书将会开启一个潘多拉魔盒,魔盒释放出的神奇的力量会将人类再次架到贪嗔痴的火炉上烘烤,这个新世界的初生期注定是一场人性的角斗场,少不了乌烟瘴气和众叛亲离。
所以中本聪选择了100%的比特币均由挖矿产生,挖矿规则公开透明、开放民主。作为比特币之父,他没有“预售”比特币给其他投资人(投机者),也没有给自己“预留”比特币作为(回报),甚至都没有给比特币设定一个“初始价格”。中本聪只是在全世界还没认识和认可比特币的时候,作为第一个“矿工”开始“挖矿”(为比特币的区块链网络提供记账服务器和软件)。后来比特币的社群慢慢的成长了起来,比特币在社群中也慢慢形成了一个“价格共识”。中本聪停止了比特币挖矿并悄悄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比特币钱包地址挖到了100万比特币,却至今未动。
这才是区块链社群的精神:
开放、民主、平等、透明、无私,无为而治。
今天99%的通证(Token)预售(ICO)项目都偏离了区块链社群精神,甚至与区块链社群精神背道而驰,他们:
封闭、专制、不平等、黑箱操作、自私自利,他们无为也不治。
我们是区块链科技的信徒,也是早期尝鲜的实践者,我们在行动中摸索前进的道路。当我们发现区块链新科技被不良意图份子过度利用的时候,总要做点什么来试图净化整个产业,希望新生事物不要被不法分子玩坏了,历史又要停滞甚至倒推。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既然国家已经定义ICO是非法集资,那么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初衷,通过预售通证(Token)给大众老百姓筹集资金的行为就可能会触犯刑法。我们要守法,停止向ICO禁止的国家公民销售通证(Token)集资(ICO)。
区块链不能没有通证(Token),但却可以没有ICO。合法合规的融资路径有很多,天使投资人和私募股权投资人在中国乃至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很成熟,这条路在区块链的时代并没有堵死。我们未必要“出海”,未必要“背井离乡”,离开我们热爱的故土。
预售通证(Token)达到融资目的只是通证(Token)诸多能力的很小一部分,不能说禁止ICO就等于不让发行通证(Token)。发行通证(Token)不等于销售通证(Token),就像中本聪一开始设计的比特币发行规则,任何人安装比特币挖矿软件都可以免费获得(挖到)比特币。
至少在我看来,对于绝大部分想在区块链领域创业的团队来说,你们的通证(Token)完全可以通过“工作量证明”的考核方式,让你们真正想要争取的社群用户“免费挖到”。通证(Token)就应该让真正的社群用户免费“挖到”,“挖矿”的过程就是“证明我是合格有效、有价值的社群用户”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资金成本,也没有“投机空间”。
通证(Token)是社群价值共识的载体,社群越大,价值共识越坚固。通证(Token)就应该最大程度分散在社区用户的手里,不应该被私募投机人大量持有。这样的通证(Token)持仓结构才能支撑一个有效成长的社群,也会有一个稳定或者稳定增长的社群价格(市场价格)。
通证(Token)价格是社群成员之间点对点交易(交换)的共识,不应该由项目方控制,更不应该被交易所控制。通证(Token)项目方如果采用100%挖矿的机制来发行通证(Token),因为没有集资(更没有非法集资),所以也没有资金用于市值管理(币值管理)。这样的场景下,通证(Token)发行价为“零”,但每个人能“挖到”的通证(Token)数量也有限,只要任何两位社群成员私下里交易通证(Token),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价格”,这个价格就反应了该社群的“价值共识”。
为什么现在大部分ICO项目都破发?或者说通证(Token)解锁后马上就破发。本质上就两个核心原因:
通证(Token)发行价(起拍价)太高
通证(Token)社群用户数太小甚至没有
现在大部分区块链通证(Token)预售项目的通证(Token)预售价格都是所谓的“市场价”,而这个市场价并不是基于广大社群的基础自发交易形成的,而是少数头脑发热的投机人互相争夺一个标的的时候产生的,类似于“拍卖”产生的价格泡沫。当这样的通证(Token)进入市场流通的时候,由于没有社群基础,没有价格共识的基础,当那些参与私募轮“拍卖”并拿到额度的投资人的通证(Token)解锁后要“出货”的时候,没有足够多的社群用户愿意在这个泡沫价格当接盘侠,甚至连投机为主的散户投资人也不够,所以破发几乎是必然。
如果发行价格是“零”,当然不存在破发的可能,但发行价为“零”的通证(Token)将来的市场价格为什么会大于“零”呢?发行价格是“零”的通证(Token)有价值吗?
答案是肯定的,通证的发行“价格”为零不代表“价值”为零。蚂蚁金服(支付宝)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平均每个支付宝用户的资本价值是200多美金,但是支付宝并没有将用户的资本价值还给用户。只有支付宝的早期投资人享受到了这个资本价值增值。通证(Token)的价值来自于每一个社群用户,将代表用户价值的通证(Token)公平合理地归还给每一个用户本人的过程就是“挖矿”的过程。所以价格为零是因为那部分价值本就属于用户,现在归还给用户,不应该收取任何金钱等价物,但不代表价值是零。就像公司过年过节给员工发福利卡,福利卡有价值,但员工可以免费获得。
通证(Token)的价格反映的是社群用户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腾讯、阿里巴巴、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跟我们证明了“网络效应”(规模效应)的价值:社群规模和社群平均价值成正比。越大的社群,单用户平均价值越高。区块链社群同样遵循这个真理。比特币和以太坊作为社群第一大和第二大的两个加密数字通证,自然价格(市值)也是第一第二高。
在股权经济时代,用户价值归属于公司而不是用户。区块链通证(Token)经济时代,一结且将会改变。将用户价值还给社群用户,这是通证(Token)经济提供给创业者的非常重要的核武器!
价值趋于薄弱的通证(Token)会逐渐失去“挖矿”用户,没有人挖的通证(Token)永远不可能流通,这也意味着社群的死亡。但死亡也不等于“破发”,这只不过是社群早期“挖矿”玩家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价值趋于强大的通证(Token)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群用户参与“挖矿”,挖出来的通证(Token)分配到社群成员手上,在社群成员之间流通流转,流通和流转的效率又进一步促进了通证(Token)价值的提高。
如果100%的通证(Token)都以“挖矿”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社群用户,那项目方的启动资金从哪里获得?很多创业者一定有这样的疑问。
如果100%的通证(Token)都通过挖矿模式免费发放给真正的有价值的社群用户,那么我想上市公司和很多目标纳斯达克上市的B轮、C轮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通证(Token)”来快速建立社群用户,实现用户规模的扩大,节约大量的流量购买成本。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中本聪致敬,那个发行了比特币通证但没有做ICO募资的伟人。
最好看的得得专栏正式上线,来链得得App给这些币圈链圈最有思想的专业领袖疯狂打Call吧!
同问:如果100%的通证(Token)都以“挖矿”的方式免费发放给社群用户,那项目方的启动资金从哪里获得?很多创业者一定有这样的疑问。 因为现在的传统VC大部分也都不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