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打车”能否堵住“滴血”的漏洞

云链唐人财经
云链唐人财经 机构得得号

Aug 28, 2018 首家专注于区块链“安全、政策及法律”的媒体

摘要: 目前区块链能做的是一系列的信息上链,并提供溯源。例如把司机的身份、位置、价格、服务信息等信息录在链上,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被永久的存储。但这只是信息数据的单方面上链行为,现实的安全问题,最后仍需要监管单位等多方面介入协作。

导语:

“滴滴又出事了!”

8月24日,浙江乐清女孩赵某乘坐滴滴顺风车前往永嘉途中,惨遭司机奸杀。3个月前,在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客遭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

两期案件犯案手段残忍且在短时间内一再发生,共同点都与同一个企业的“消极不作为”脱不了干系。事前不做有效防范,事中不能积极干预,事后标榜高价补偿,让人看不到一个大企业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8月27日,交通部在其官网痛批:“如果不能为乘客生命安全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这样的企业不要也罢。”

网约车的黑暗,全由顺风车来背

两位正值人生美好时期的女孩儿死于非命,不是偶然事件,且都有指向性,不得不让人在惋惜的同时,更加愤懑于心。滴滴,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日常四大事项中压倒性地优势夺得了“行”中霸主之位,在享受从乘客和车主双向获利的时候,却没有将行业风险背在身上。手上掌握的是不透明的国民外出大数据,却始终缺乏和政策监管的有效沟通机制,游离在法制之外。

因为“网约车”的事件一再发生,此次更是将矛头具化到顺风车上。但顺风车这个顺应市场大体量需求出现的产品,现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吗?

尽管交通部对于“滴滴”痛批一番,言辞之中亦有肯定顺风车业务的部分。他们的评论中还提到,

企业开展顺风车业务,对社会有积极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尽安全管理的责任。尤其是个别企业,打政策擦边球、钻法律空档,以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营运之实,逃避甚至抵制政府依法监管;大量占用公共道路资源干着营利的买卖,却试图逃避承运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顺风车业务和大多事情一样,都是两面性的存在。既是有好的一面,但也因为成长过快赶上了监管的真空,滋生行业乱象。顺风车的存在改善了民生,也将社会犯罪集中推向了明处。

可一味地抹杀也不是良策。“因噎废食”,向来是不可取的。

网约车监管难,难在哪儿?

国务院一直保留出租汽车(包括网约车)“三项行政许可”,绝不轻易对外发放。

今年7月1日发布的《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将展开为期半年的“非法客运专项治理行动”,打击非法客运行为,机场、火车站重点点位检查24小时全覆盖。

以上两点都能看出政府对于网约车全面开放的慎重考量。

现存的大量网约车项目,放在网约车平台出现之前大抵都是属于非法运营,向来是违法犯罪高发地。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7月26日在交通运输部7月份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打车难不能用非法经营来缓解,也就是说不能通过放纵非法营运来缓解打车难,而是要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发展公共交通以及出租车分时租赁等多种措施来解决。。今年以来,有关主管部门已经明确表态或下发文件,将推动网约车行业监管持续升级。

打车难是一大问题,趁着共享经济热潮衍生的顺风车业务,是有实在解决社会难题的作用。相比过去的网约车非法运营,乘客对于车主的信息一无所知,不仅因为非正当交易影响市场,还令乘客自身安全置于完全没有保障的境地。顺风车的出现,对于乘客合理便捷安排行程和减少出行成本,都呈现有利的一面。

说到底,网约车的问题,还是在于监管没有落实。这就和网约车平台的不积极不配合脱不了干系。

在今年5月份发生空姐搭乘滴滴遇害事故之后,滴滴表示要整改:(一)已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二)专项整治人车不符,坚决零容忍。

但滴滴单方面的“整治”行为似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打车市场需要监管体系的介入,而非民间的“自我监督”力量就能降低风险。

区块链能为打车行业做什么?

信任问题是全行业的通病。区块链因其具有解决信任问题的特性,可以无缝对接到任何一个行业中。那么,在这样一个增长过快又频发安全事件的打车领域,区块链能做些什么?

“区块链+打车”,有这么一个企业在做。“打车链”作为一个试图将区块链和打车结合在一起的项目,我们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VV-Share创始人陈伟星6月20日晚7点发朋友圈表示,正式为打车链命名为vv share。6月28-29日在中国乌镇·世界区块链大会上正式发布白皮书。但是观其白皮书全文,对于“打车安全”问题提到的很少,更多是对于Token设计模型和价值流通的问题,对于实际生活面对的安全问题知之甚少。

为打车产业赋能的初心是好,但是没有提到解决现阶段打车行业中遇到的痛点问题的办法。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在链得得的媒体采访中,陈伟星对于网友提出的打车行业安全问题做了简要回答。

网友:“如何保证司机和乘客安全?有什么认证和培训机制?客服团队多少人,乘客司机遇到问题怎么办?客服如何被激励?”

陈伟星:“我们在机制上依然是设计司机是要自治,并不是由我们来治理他们,甚至司机要求我们的程序员你们该怎么干活,反过来,所以互相之间是一个分布式的社群,并不是一个很过于中心化的社群,我的目标就是希望若干年以后,我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了,这个系统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机制能够技术的成长、升级。”(截取自陈伟星回答中与安全相关的部分)

笔者对以上素材浅析,“打车链”主要还是依靠社群力量来“自治”。区块链一贯依赖社群协作,而现在针对打车行业设计的模型,也是建立在社群的基础上。可以这么解释,社群中存在Token作为激励,司机的自身行为受到Token的激励和约束。换句话说,在“区块链+打车”的平台里,司机只有想办法挺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奖励,并且这个奖励不为条件约束,没有上限的。

表现越好,对生态的贡献越大,就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这是社群激励的本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努力积极向上的心,这些所谓的激励政策,依赖的还是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来说,社群的机制过于繁复且费力,他们是不愿意走这条路子的。

目前区块链能做的,还是一系列的信息上链,并提供溯源。例如把司机的身份、位置、价格、服务信息等信息录在链上,经过验证并添加至区块链被永久的存储。依靠区块链的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配合极高和开放式节点的设计,可以让包括平台、司机、乘客等在内的各参与主体,都可以随时获得和查阅完整的溯源数据。

以上只是信息数据的单方面上链行为,而现实的安全问题,最后仍需要监管单位等多方面介入协作。

滴滴身处打车行业快速扩张的风口浪尖,既要应对资本对市场的期待,又要维护自身的利益业绩问题(包括司机流失等问题),选择对司机监管的松懈以获取更大的市场。

大企业不光要有做大企业的本事,还要有不忘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精神。万事都从利益角度出发,大而空,尽失民心之时,垮台不远矣。

区块链+打车并非新观点,还需要更多人性考虑

以色列自动驾驶项目Vectoraic就将区块链技术与无人驾驶结合,将路况数据上链,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和智能化;oBike与区块链平台波场(TRON)合作,以平台代币oCoin奖励骑行用户;ofo也于今年5月宣布成立区块链研究院,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共享单车中的应用。今年3月传统中心化平台滴滴出行也被爆出以40k-80k的高薪聘请区块链研发工程师。

传统的汽车行业都在考虑加入区块链元素,以求不被科技时代落下。然而汽车市场赋能区块链,关注的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智能化。一些汽车行业顶部的企业,着重关注点也是集中在行车人和驾驶车辆之间的安全问题。

uber作为共享汽车行业的领先者,曾经也经历过一段安全问题高发时期。这种现象迫使他们不得不慎重考虑乘客的安全问题。他们在uber中加入内置报警功能,乘客可以根据uber显示的实时地点,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快速说清自己的位置。

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中,出租车司机是有门槛的。司机需要面试上岗的,需要符合培训机制与准入机制。不仅仅是只要有个驾照有辆车就可以,这就决定了出租车行业是有筛选机制,有集体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上的约束。

从区块链+打车设想来说,加入区块链增加了信息的溯源和保真,增加了犯罪的成本,但是归根结底安全问题不是技术就能解决。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在危害发生时还需要监管力量的加入。

可以参考供应链金融体系,“打车链”不能只单一的作为一个企业的大数据集中地,还需要适当的开放引进第三方的监管体系。两者相辅相成,用技术改善治安手法,以监管守护行业规范。

(作者:云链唐人财经,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云链唐人财经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