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币圈荒蛮收割的终结者?
摘要: 以政府监管和底层资产为依托的STO,是联通传统金融市场和区块链产业的桥梁,可实现虚拟和现实资产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够促进优质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常常有朋友问老猿,为什么数字货币从低调沉寂到爆炸式增长让大家都对其充满期待,如今却陷入低迷熊市似乎有一蹶不振之感?为什么大部分区块链项目并没有实际应用场景,其团队实力也难以支撑项目最后落地?
据CoinMarketCap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0月18日,上线币种已达2099个,市值排名前30的数字货币约占总市值92%,市值排名前20的约占总市值90%。
从项目价值看,市值排名前30的得到广泛认可,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市值排位300之后的数字货币24小时交易量均不足100万美元,市值排位1000开外的交易量更低,只有数万甚至数千美元。
借用圈内某位大佬的一句话,“90%的项目都是空口画大饼的空气项目,是专为割韭菜而量身定制的,区块链行业正处于恣意生长的原始蛮荒时代”。
这,就是的根本原因。
在监管不严的现实环境下,发行传销币、空气币的风险极低,捞一笔走人的心理让无良的数字货币发行者们丢掉了道德观念,导致圈钱、跑路、割韭菜、黑稿、造谣事件时有发生,令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产业声名扫地,在主流民众意识中沦为与传销相类的非法行业。
哪怕是现在很多区块链的同事也没跟家里说自己在从事这项领域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怕家里人问上那么一句,“区块链不是传销吗?”
还好,最近爆火的STO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曙光。
尚未了解的可以先从这篇话说STO将主宰区块链世界,证券化通证时代来临了!看起,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它的曙光就在于,它严格的监管门槛。
从美国SEC2017年下半年出台的证券类通证的相关法规看,STO相当于接受国家证券法监管的审核制发行,可将股权、债权、房产、利润、艺术品等传统资产,以证券化通证方式映射至数字货币,实现资产的全球化流动。
根据美国SEC监管要求,STO遵循的是RegD、RegS两项融资法规,即分别面向国内和境外投资人私募的法规。STO项目必须由合格投资人参与,定期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并对投资人尽职调查和锁定期限做出严格界定。
严格之处,有四点:
在投资资质方面,主要面向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强的合格投资人,即个人资产不低于100万美元;年收入不低于20万美元;已经至少15万美元投资于资本市场;对私募公司的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个人总资产的20%等。合格投资人在投资经验、资金实力、信息获取能力和渠道方面优势明显,可有效化解市场波动的风险。
在信息披露方面,STO遵守的规则介于IPO和ICO之间,即无需像IPO项目一般严格执行相关程序,也不像ICO项目那样只需公示白皮书。STO需要按监管当局要求提交相应的表格并做一定的信息披露,适度的信息透明可确保投资者的知情权。
在资金锁定方面,STO项目的投资通常有半年到一年的限售期限,有一部分还禁止转手,在制度上保证了项目资金的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项目方操作币价的空间,能有效避免“割韭菜”的行为泛滥。
在项目审核方面,STO项目代码、行业合法性、KYC、团队成员资质、实物资产、公司利润等都纳入监管部门筛查范围,只有那些有底层资产支持的优质项目才能通过重重审核,可切实保护投资人利益,杜绝空气币充斥市场的现象发生。
以政府监管和底层资产为依托的STO,是联通传统金融市场和区块链产业的桥梁,可实现虚拟和现实资产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够促进优质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据相关权威机构估算,全球股权、债权和房地产资产总量约为400万亿美元,一旦STO成功构建双向流通渠道,STO市场规模将达数十万亿美元。
最后只能说一句,STO,我暂且信你了。
当然,为避免STO重蹈ICO覆辙,监管者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惩罚机制,以确保这一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作者:交易猿出没,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