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白话】证券化通证发行(STO):又一根熊市的救命稻草?

阿常
阿常 得得号

Oct 21, 2018 冷眼旁观链上风云变幻。

摘要: 寒冬之下,确实需要创新概念点燃行动热情,但是希望STO这股火不要成为“虚火”,前车之鉴不计其数,行业更需要克制和冷静。

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证券化通证发行(STO)似乎成为了低迷熊市的又一根救命稻草。

稳定币一度被认为是低迷熊市的一剂良药,但声势却随USDT行情的瀑布急转直下,重归于平静。随后,STO迅速取代稳定币,成为流量、关注度聚集的中心。STO来袭,是一场旧瓶装新酒的骗局?还是变革迭代的机遇?

崛起的STO(Security Token),耐人寻味的概念

在解释STO之前,或许需要先强调下ST(Security Token)的概念,Security Token(证券化通证)往往是相对于Utility Token(功能性通证)而言,两者区别在于:

证券化通证往往是以资产作为支撑,例如资产权益、股权甚至贵金属、房产等等,打通了与现实资产之间的关联。

而功能性通证则是由项目发行,作为一种促进社区协作的价值激励工具,与其直接挂钩的往往是项目白皮书,人们对其进行的投资,更多是出于一种预期,其本身并不一定具备足够的内核支撑。抛开技术的严谨性来说,项目进程好,功能性通证才有价值;否则形同白纸。

相比较之下,证券化通证似乎构建出一个特别美妙的场景: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资产,房产、高端艺术品都能够转变成链上的数字资产凭证,人们能够对这些资产进行投资获利;而同时一些规模较小、难以进行IPO的公司也能迅速从投资者中募集资金,支持发展。

STO吸睛背后,推动力在何处?

STO概念抛出之后,一度被作为ICO、IPO两种模式的“升级版”,那么,为何STO会被认为是“升级版”?他是否又能真正成为“升级版”?

或许我们先可以从ICO、IPO存在的痛点着手分析。

ICO的痛点在于投资的不可预见性以及脱离监管的不可控性。投资人根据白皮书参与项目投资,但很难知道项目发展状况,一旦项目出现意外,甚至团队跑路情况,投资人往往血本无归。而STO则是充分“拥抱监管”,在监管范畴下进行,而同时,STO也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的可溯源性,这也就让STO变得更安全,投资人权益更有保障。

IPO的痛点则在于高准入门槛以及复杂、高成本的准入流程,买卖双方需要通过复杂的合同协议才能实现交易,对普罗大众来说,参与难度较高。过高的准入门槛保证了安全系数,但是却抑制了资本的流动性。在当下投资多元化趋势下,IPO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从ICO、IPO的痛点来看,STO似乎成为了满足投资需求最好的替代品,一面是资产数字化,一面是合规性,STO给予了熊市一剂强心针。

STO助推区块链由虚向实?

或许,STO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但是现阶段,并没有任何专门的法律法规出台,现行法律也并没有因为STO放宽权限,也就是说,STO不存在绕过现行监管的可能性,而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STO的落地似乎也没有想象中便利。

除此之外,STO许诺的强有力的资本流动性建立在足够多的资本注入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资本注入,STO的优势荡然无存。同时,市场上不乏优质资金源,但如何打动优质资金源选择STO而不是传统投资模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比较证券性通证,功能性通证才是区块链体系更需要的构成部分。尽管STO在信息公开度、监管可控性方面高于ICO,但是在发展前景、财务健康程度等方面却并不一定优于ICO,而透明度并不能规避掉风险,自然谈不上期待区块链。

而回归核心概念,STO本质是传统证券的通证化改造,是拥抱中心化监管的模式,其底层技术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体系关联性不强,希望STO能够改变区块链行业现状,甚至“代表区块链未来”的说法难免轻率。

确实,STO寻找到了ICO与IPO,自由与监管之间的平衡,但是这份平衡是否成为助燃剂还是一项未知数,寒冬之下,确实需要创新的概念点燃行动的热情,但是希望这股火不要成为“虚火”,前车之鉴不计其数,行业更需要克制和冷静。(本文独家首发链得得App)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阿常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