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保险,“相互保”能走出保险的新路吗?

奉政坊
奉政坊 得得号

Oct 26, 2018 钛媒体2017年度十大作者,关注区块链创新

摘要: 区块链+保险的模式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进行,相互保障模式的区块链项目也有先例,只不过与“相互保”相比,这些项目的赔付大多是用项目自身的代币来进行,这种模式显然需要建立在用户对于代币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无疑对初期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10月16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相互保”的区块链保险产品,一个星期后,参与人数就超过了900万。除了支付宝所带来的流量外,其不同于传统保险的形式,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透明,都是“相互保”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巨大关注的因素。当然,伴随着关注的还有质疑,质疑的角度虽然不同,但是最后都集中到一个问题上:“相互保”这种玩法能够玩得下去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相互保”是怎么玩的。官方的例子是,假设有500万人参加“相互保”,参加的时候不用支付任何费用;每个月14日、28日为赔付日,假设某个月14日,有100人得了规定范围内的重疾,每人赔付30万(最高金额),就需要赔付3000万,分摊到500万人头上,就是每个人6元,加上10%的管理费,每个人就是6.6元,一个月两次,就是13.2元。

另外,官方还说明,用户不会为单个病人支付超过0.1元。当然,已经有人计算过,当“相互保”的参与人数达到330万时,这个是凭借人数基础自然可以实现的;而官方还有声明,如果3个月后参与人数少于330万,项目就会终止。所以,这个项目本来就是冲着参与者自给自足去的。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参与者究竟要支付多少钱,实际上是跟中国人的重疾发病率息息相关的。官方给的例子中,这个发病率为100/500万,为万分之零点二(半月重疾发病率)。如果实际的重疾发病率(半月)是万分之二的话,每个人每月为了参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会变为132元,这样的金额显然就不太玩得下去了。

2013年,保监会曾经发布过06-10年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疾发病率,当然这个发病率是和年龄直接相关的。“相互保”的参与年龄范围是3个月到59岁(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加入计划后,添加自己的子女加入计划),那么按照保监会的数据,重疾发病率最低的年龄是12岁,为万分之三,低于支付宝官方举例的万分之四点八的年发病率。

但是,按照保监会给出的数据,只有2~21岁的人的年重疾发病率是低于万分之四点八的。从22岁开始,这个发病率就超过了万分之五,而59岁的人,这个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7%。考虑到以下因素,平均发病率还会更高:

• 保监会能够查到的最新数据来自06-10年,而近年来我国的癌症发病率还在上升。
• 保监会数据的重疾标准为25种疾病,而“相互保”的重疾标准为100种疾病,其中包括了保监会的25种疾病规范。(当然,25种疾病规范实际已经涵盖了95%以上的重疾发病)
• 参与的年龄结构也不会是最理想的状态,超过21岁的人可能是参与的主力。

当然,也有一些因素会降低这个数字:
• 不是每一笔赔付都会是最高限额30万,如40岁以上的参与者保额只有10万元。
• 不是每一次重疾的产生最终都会最后形成赔付。有的可能不符合标准,有的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放弃。

总之,综合以上数字和计算,参与“相互保”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很可能要比官方的例子更高,至于具体达到什么水平,还需要进行持续地观望。

曾经有用户表示,之所以选择参与“相互保”,是因为“喜欢这种抱团取暖,互帮互助的模式”,这种模式似乎也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精神。除此之外,“相互保”的负责人还表示,赔付的公示和费用都会上链,链上的信息不可篡改并可直接提供给司法部门作为证据。“相互保”的页面也有着蚂蚁区块链的logo。

其实,区块链+保险的模式已经有一些项目在进行,相互保障模式的区块链项目也有先例,只不过与“相互保”相比,这些项目的赔付大多是用项目自身的代币来进行,这种模式显然需要建立在用户对于代币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而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无疑对初期项目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相互保障模式的确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2014年,全球的相互保险市场收入就超过了万亿美元,其中以美国市场最为成熟;荷兰、日本的相互保险比例更是超过总比例的50%和40%。在中国,这类保险并不成熟,直到15年保监会才有相关的监管条例出台。而在许多场景下,其业务扩展通常以微信等社区平台上的互助形式进行,“相互保”的亮点之一,是暗示这种产品模式将以区块链技术重塑信任确权。

问题只是在于,“相互保”结合区块链技术,是否能为我国匮乏的相互保障市场开辟一条道路,其模式和收费情况是否匹配用户预期,尚需观察。

(作者:奉政坊,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奉政坊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