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横空出世,源自美国的STO是否会在中国消亡?
摘要: STO还未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就碰到了“科创板”的横空出世和“注册制”的试水。中国的科创板与STO有啥区别?是否会影响STO在中国市场的推行?
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郭嘉领到”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科创板被誉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STO是当前区块链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在笔者看来,中国“科创板”的横空出世和“注册制”的试水,将给刚在中国市场冒头的STO带来新的变量。
一、诞生缘由:弥补新三板流动性短板PK适配各国金融监管的新探索
科创板诞生的直接背景是以A股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低于预期,而被业界期望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始终存在交易不活跃、流动性较低的弊端。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中新三板挂牌总数至11243家,今年新增挂320家,摘牌707家,市值已经同比下降20.54%,新增挂牌企业数量急剧减少,摘牌企业也明显增多,新三板的规模与市值双双缩水,可谓“至暗时刻”。而在寒冬之时出台了科创板,很可能意味着“中国版纳斯达克”要另起炉灶了。
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对比分析
STO的诞生则要比科创板复杂的多。在传统金融角度来看,当前全球传统金融资本市场发展遇到明显的瓶颈,最重要的体现是流动性匮乏,退出困难,STO的出现会对融资带来明显的改善。
在区块链层面,99%的区块链项目都是早期项目或者说空气项目。STO的出现,使得区块链项目有了底层资产的支持,有了真实的估值依据,有助于区块链由虚向实发展。
作为一种以Token为载体的证券发行,STO创造了一个高效率的资本市场。目前,STO在部分国家已纳入监管。例如在美国,所有融资类金融活动都在SEC管辖内,STO需要符合监管要求:1、合格投资人;2、反贪污、洗钱等用途的投资⼈尽职调查;3、信息披露;4、投资人锁定期限等。
二、顶层设计:至上而下PK自下而上
“郭嘉领到”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科创板是由顶层推动改革,先做决定后出细则。
与科创板相比,STO它虽然被美国等少数国家纳入监管,但无论是从区块链资本市场成熟度还是从中国监管角度来看,在中国合法合规STO至少短时间也是遥不可及。STO在中国主要还停留在业界密集讨论细则与运作方式而顶层对此仍不知情的层面上。
科创板、STO对比分析
当前区块链行业从市值到从业人数到社会的了解程度和主流社会的认可程度都处于行业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可能巨大但过程注定曲折。
三、科创板对STO的分流较大
STO的逻辑是将企业股票打包为token,在专门的STO合规交易所进行交易,解决IPO前企业的股权流动性问题;科创板旨在补齐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加合理的差异化安排。二者都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激励创业创新,更好地实现资金脱虚向实,也有助于大量企业度过资本寒冬,本质上都是增量改革。
采用注册制的科创板在理念上更接近STO,但在实践上的距离仍然较远。
创业板面向的中国的高科技企业,STO适应的全球所有通证的合规发行,其中包括区块链企业、私募股权融资、房地产、昂贵的艺术品投资、黄金等,链传统实体资产上链更可以极大提高传统资产的全球流动性,但高的流动性同样会增大系统性风险,而当前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金融视角来看,2017年区块链牛市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的“资产荒”,而在2018年这一“抛售之年”数字资产领域投资者的恐慌程度甚于传统金融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企业探索STO的实现路径,还未可知。但上科创,相对而言则靠谱的多。尤其来看,科创板的设立对于中国STO潜在项目的分流作用可能是巨大的。
四、总结
理想可能会照进现实。美国STO由于其全球金融科技创新的龙头地位,有实力面向全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通证化发行企业及科技服务企业,也许会以在美国STO作为首选。
而在中国,上层监管、民众认知等一切因素决定了,STO将长路漫漫,尤其是在科创板的夹击下。
(作者:IDCM链习社,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