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区块链巨大的价值在组织创新,而非金融创新
摘要: 区块链技术如果继续顺着比特币或者以太坊的思路往前走,必死无疑。只有在理念渊源上去彻底学习开源社区,区块链才有走向伟大!
概要:
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本质都是金融创新;而以太坊上各类实践的核心也是金融,很多都可以用通证经济来概括。通证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通证经济学主鼓励大家把各种权益证明,比如门票、积分、合同、证书、点卡、证券、权限、资质等等全部拿出来通证化(tokenization),放到区块链上,放到市场上流通与交易;主张以通证为基本要素来创建新型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大量的项目把销售积分拿出来流通,然后疯狂的炒作,事实上在不断挑战金融监管的底线;同时大量项目的失败实践,已经让通证经济学深陷泥潭,举步维艰。
但无论是通证经济,还是共票经济或共识经济,都谈到一个新的区别于公司制的组织形式,我们称为加密社区,也有称为链群或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有巨大潜力。这种松散的、广泛参与的协同工作来创造价值的模式是开源社区的原创,区块链技术能够让社区有了新的经济激励和治理机制;这是巨大的组织创新。我们认为有必要以组织为核心,而不是以token为核心,以开源社区的历史为参考,而不是以比特币或以太坊的历史为参考,来重新梳理清楚整个体系。
区块链技术在组织创新上的结果就是加密社区。加密社区的发展历史将会与开源社区的历史惊人的相似、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第一篇:加密社区的基础概念与理念渊源
人类历史上,部落是人们实现合作的组织形式;现在常见的股份公司也是组织形式,其诞生及广泛发展是因为可以促进人们协同规模、协同形式和协同效率上的巨大提升。本质上,它们只是抽象存在,我们利用它们进行自我组织,实现协作,达成共同目标。
在区块链诞生之前,维基百科、开源社区也是人们大规模相互协作,互利共赢,创造伟大奇迹的案例。开源社区从1983年就开始了,迄今有35年的历史,其伟大成就完全超越于任何一家软件公司。但维基百科、开源社区的组织形式不是公司,是一个诞生于互联网并完全基于互联网运作的新组织形式,我们称它为社区。
在区块链诞生之后,产生了一个新名词DAO(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也是一种组织机制;区块链中的共识协议使得这个组织机制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在大量的陌生人之间进行利益的协调,大幅降低信任和沟通成本,从而促进大规模协作,实现共同目标。抛开对比特币、以太坊的目标与产品的争议,抽象来看DAO有几个特点,第一,通过共识协议约定了针对其目标做出贡献的行为进行奖励,并让系统在所有人的监督下自动执行分配过程,从而让人们相信其分配过程的透明;第二,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让人们相信属于自己的奖励或资产是安全可靠的,不会被某个机构篡改;第三,通过所持有的资产还能参与社区治理,对重大决策进行表决。
区块链中的共识协议和分布式账本技术为维基百科、开源社区这个组织形式提供了全面的升级框架。让社区这个看起来不太完整的组织形式,可以拥有类似于公司制一样的经济激励机制和治理机制。基本思路是用开源的软件去实现某种行为规范和对应的奖惩机制(即所谓的共识协议),将其运行到用户可控的可审计的共识节点上(计算设备);获得的资产利用分布式账本记录,并约定根据资产的数量参与社区各类决策的机制。而社区的原创的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协同形式将被完全保留,其特征包含松散的、可广泛参与的、以任务驱动的。
因为是开源社区的升级版,我们称之为加密社区。
加密社区的目标不是去做一个新的货币,而是具体的有价值的产品,例如软件,某个互联网应用等。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和开源社区与股份公司一样,加密社区也有一个由专业队伍构成的核心团队,需要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分解任务,确定奖惩规则等。这点与比特币有明显不同。
今天比特币已经人尽皆知,而很多人也是通过比特币来知道区块链的。比特币是一个点对点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这让很多人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就是不需要任何一个机构或组织,“去中心化”就是把政府和银行去掉;所以”去中心化“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了难以抹去的“偏见”。而底层基于区块链技术产生的加密社区本身就是一个组织,这里面的”去中心化“讲的是共识协议的执行与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技术大幅降低人们相互信任和沟通的成本。
为了避免大家的误解,也为了尊重开源社区在协同模式和协同结果上的巨大贡献,加密社区远比DAO能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个新的组织形式。而区块链技术也只有去融合开源社区,学习开源社区的精神与管理,才能真正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二篇:加密社区的特点,适用性及具体原因
公司的出现让出钱的(资本)和出力的(劳动者)产生了新的协同模式;而股份公司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协同规模,迎合了高风险高收入的生意(当时的海洋贸易)的需要。然而即使公司诞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
加密社区的发展也会类似于股份公司,只是在特定的领域迎合了特定的需求;公司制在很长时间内依然是主流组织形式。
加密社区这个组织形式的特点:
1,资源分享或劳动是通过松散的、广泛参与的形式贡献出来的,没有任何强迫,考勤,KPIs;
2,资源分享或劳动本身成为股权分配的要素(token在其中是类股权的数字资产凭证);
3,专业核心团队的工作主要是确定规则和处理非常规的任务;常规任务管理权从专业核心团队分离,交给区块链的共识协议,完成陌生人之间的利益协调;
加密社区这个存粹互联网组织形式更适用于基础软件开发,各类互联网的平台型的应用,基于互联网的工业4.0的个性化制造等需要相对分散的主体来共同完成目标的组织;在这几个领域加密社区能够带来更高级别的协同规模、协同形式和协同效率。而对于传统制造型企业,往往涉及研发、销售、生产等不同职能,因为任务体系复杂,加密社区这个还处于早期的需要完善的组织形式未必适合。
加密社区在各类互联网的平台型的应用领域,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我们认为这是时代的趋势,其中内在的原因和需求如下:
1,开源运动的巨大成就所产生的关于协同模式和挑战垄断巨头的示范效应。
绝大多数人熟悉的是公司制的协同模式,公司制有层级、有管理制度和流程、有KPIs、有考核;对于存互联网的、松散的、广泛参与的协同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存有疑问。开源运动的巨大成功给了这种疑问最有力的回应。
20年前,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关于浏览器的战争就爆发了,微软依靠操作系统的垄断拿下市场份额,网景作为创新者战败后开源代码由开源社区不断更新技术。因为开源社区的努力,浏览器从垄断资源变成公有资源,才有了后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历史。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开源社区的存在,今天的整个互联网都会笼罩下微软的阴影之下。
今天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需要依靠开源社区的成果。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否定当浏览器、Linux系统等重要资源变成公共资源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2,过去20年经济权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从生产者(包含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提供者)向渠道转移,今天生产者的利润已经过低。
早期,经济权力向线下渠道转移,沃尔玛与国美都是早期最富裕的集团;后来,开始向线上渠道转移。互联网平台应用本质上只是销售渠道,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渠道更加重要;大量生产者有团结起来建设属于自己渠道的强大动机。任何平台上的用户流量本质上是因为有内容和产品,流量本质上也应该是属于内容和产品的生产者的。就像古老的集市一样,集市本质上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约定,约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交易;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地点是因为相信大量的卖家会出现。
3,数据霸权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引发了各种社会公平问题。
携程在拥有大量客户数据后开始经营自有品牌的酒店,Amazon开始直接生产各类智能家电,这些举动都引起了平台生产者巨大的不安。有了大量数据后,通过算法,互联网平台越来越了解人们的习惯和决策流程,这使得其他生产者根本不在一个公平的竞争位置上。谁该拥有数据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21世纪,数据的重要性会超越土地和机器,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于是经济权力的斗争就是要争夺数据流的控制权。
4,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的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新书《今天简史》中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球都以为人类将迈向人人平等,而全球化和新技术会让我们走得更快。但实际上,21世纪可能会产生历史上最不平等的社会,全球化和互联网可能扩大了阶层之间的差距。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日益加剧,少数人逐渐垄断了全球化的成果,而其他数十亿人则被弃之不顾。现在,最富有的1%人群已经拥有全球一半的财富。而事情还可能更为恶化,人工智能的兴起可能会让大多人不再拥有经济价值和政治力量。
今天国内外的巨头都在搞各类人工智能项目,例如无人餐厅、无人驾驶、无人商店等。这带给人们更大的焦虑和不安,绝大部分生产者收入已经很低了,而现在又在担心自己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下的“无用阶级”。人工智能项目的成果如果是属于资本的,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分裂成两个阶层,“有钱的”和“没钱的”,根本没有所谓的中间层。
当今这个世界,资本的力量之大已经使之成为了怪兽,一个吞啮一切的大怪兽,马太效应毫无节制;劳动者不能获得主要收益的社会长期来看是难以稳定的,分配问题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根本问题。
5,公司已经容纳不了太多的就业了。
现有的公司制,或者更确切的说股份公司制曾经是一种先进的商业组织方式,即便现在也是最主流的模式,但如今已经不太能跟上时代变更的步伐了。有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灵活就业人员或者自由职业者正在迅猛增长,甚至为此而专门造了一个词叫“Gig Economy”,这背后必有其内在逻辑。
因为公司已经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固定工作岗位了,全球化的竞争带来赢家和输家,剧烈的竞争的降低了人力成本的底线,降低了公司的利润率,而公司是以股东回报为最优先考虑选项的,结果就是海外外包,国内裁员增效,同时削减固定合同工,加大临时用工比例。被剔除在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那部分人就不得不自寻出路,要么自己搞点个体生意,要么多打几份临时工。
但所有的这些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天地,而不是打打临工。
6,年轻一代对于层级型公司体制的抗拒和不满。
年轻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而成长的。年轻一代天生就不喜欢层级型公司体制;他们最看重工作前景,追求随性和独立,喜欢创业,爱学习,对领导有要求。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7,存粹互联网的组织天生就适合干互联网的应用。
除软件外,各类互联网的平台型的应用主要的问题是推广和习惯培养,比较容易通过定义某种行为规范和对应的奖惩机制来执行。通过区块链技术,广大的用户和商家参与这个体系建设的信任与沟通成本将会降得很低,从而促进大规模的分享和协同。凯文.凯利,作为互联网预言大神级的人物,《失控》的作者,在最新的关于未来趋势的演讲中说到,共享的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同;现在的共享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未来共享的规模将会大很多,将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财富。
继承开源社区对抗商业软件垄断的历史,加密社区将扛起大旗,开启对抗互联网巨头垄断的历史征程。开源社区让浏览器成为公共资源,加密社区让互联网的用户流量和数据资产成为公共资源;让互联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
加密社区是存粹的互联网新组织形式。我们相信,互联网应用的未来一定属于存粹的互联网组织;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也将因存粹的互联网组织的重新诠释而熠熠生辉。
对此心存疑问的朋友,建议读一读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今日简史》,深入了解下有识之士对于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按现在的趋势发展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三篇:促进新组织形式的成长的共识协议和token的各类问题
如果我们相信加密社区在互联网平台应用上的巨大潜力,那么有必要从组织的角度去梳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同时反思一下前期各类实践中不太妥当的地方。这根本算不上有体系的理论,希望给更多的人一些启发,促进大家一起来完善整个理论体系,从而促进加密社区的发展。
1,组织的定义与边界是什么?
组织是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的、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
首先,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今天很多的区块链项目是把针对一个核心公司产品销售的积分通证化,然后上链。拥有积分的也是一群人,但是通常来讲,这群人不是一个组织,谈不上什么共同的目标。这类区块链项目可能在通证经济学的讨论领域,但不属于加密社区经济讨论的范围。
对于加密社区而言,公链或基于公链产生的侧链对应的就是组织边界。公链或侧链记录了参与组织目标建设的人,对应的行为,获得的资产,及资产的转让等。
在区块链里,可以基于公链底层(例如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产生子链或侧链。以太坊提供的是底层公链服务,子链做的是具体的应用;底层公链和子链毫无疑问分别有不同的目标,所以他们分别是不同的组织。
2,公链要自己做应用吗?
以太坊开启了token是拿来“用”的历史,这点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社区的产品简单来理解是一个基于P2P网络的云计算,可以通过可编程的方式建立子链。EOS和其他公链的逻辑基本类似,只是在性能或其他地方做了调整和优化。
今天全球有超过2000条公链,除以太坊和EOS外,基本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而以太坊和EOS上的核心应用以游戏为主。
从组织的视角可以理解为,以太坊为其他的所有子链提供了代理记账服务,及新型的向公众募集资金的工具。但随着区块链代理记账服务的泛滥,没有任何壁垒(代码开源,任何人可以随意构建),以及各国对于金融监管的加强,我们认为以太坊和EOS这样的模式已经过去了,把公链视为底层操作系统的思路很难在有出路。
既然公链对应的就是一个组织,那么社区这个组织就应该自己做更有价值的应用,直接就做一种或多个互联网的应用。当然任何公链都有一个P2P网络的底层,我们可以把这个底层比喻为“财务部”,组织一定要有自己的实现具体产品和应用的“事业部”;有“财务部”和“事业部”的组织才是相对完整的组织,才可能会有更大的价值。
3,共识协议是什么?
共识协议就是加密社区这个组织的分配规则,而分配规则(而不是白皮书里的文字)直接体现了组织特定的价值观。
不同的组织对于什么是合理的分配规则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如果认同马太效应和强调资本为王,那自然就会选择鼓励持有资产,同时对新发行的资产就会按已持有资产的比例来分配;而如果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追求的是弱肉强食,那自然就会选择鼓励比拼资源和投入,拼不起的拼不过的就被淘汰出局,剩者为王;如果鼓励公平公正,那就会让每个参与者得所应得,出力多的、贡献大和担风险的就多分一些,其他的只要有付出努力的就会有所收获,成就越大和承担的风险越大就分得越多。
我们相信在新的加密社区体系下,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倾向,每个都是一种制度设计的社会试验,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是非之别,每个社区的参与者选择自己所信仰的,也因自己的选择而承受相应的后果。
但我们自己认为加密社区要在互联网应用领域发挥潜力,要去追求公平公正的,鼓励劳动创造的价值观。如果追求公平公正就不应该采用POS/DPOS这个代表着资本为王的协议;如果我们鼓励劳动创造价值,那么组织中的“事业部”就应该拿走大部分的数字资产,而不是创始团队和底层网络部分拿走大部分资产。白皮书里美好的理想,如果没有分配的过程的支撑与呼应,那么所谓理想就会显得很虚伪。
4,token应该拿到交易所上去交易吗?
任何加密社区的项目早期都不太可能产生太高的实际价值,但项目方如果早早的就走向交易所,鼓励流通,那么必然因为短期的巨额成本而走向一个投机炒作的过程。这么做,等于直接告诉社区里所有的人,投机才是挣钱的王道,踏踏实实积累的人都是傻子。如果社区走向这个氛围,这个社区基本上就开始远离价值创造了;价值永远不会从投机中产生,而是靠踏踏实实的积累的。
从组织的视角看,实现组织目标一定是第一位的,token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token是否流通完全是根据组织目标来定的,token在加密社区经济学里面可能是不流通的,这点上与通证经济学关于通证的定义直接违背。通证经济学过于强调通证,过于强调流通和交易,而忽略了组织里的人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的核心,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模式才是真正有魅力的部分。
5,token的总量一定要有上限吗?
token总量有上限的设计来源于比特币,是在模仿真实世界里特定黄金矿产总储量有限的事实;但是组织通常不是这个逻辑,token对于组织来说是类股权凭证,是不应该有上限的。
拿公司来类比,一个股份受到限制的阿里,怎么可能从一个2B的阿里巴巴,再发展出一个淘宝,再发展出一个天猫,再发展出一个支付宝,再发展出一个菜鸟?华为也一样,如果股份受限,怎么可能从一个核心的交换机产品,发展成今天如此宏大的事业群?
token目标要让组织能从一个小的成功走向一个更大的成功的,要让组织能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对于组织而言,真正有价值的一定是人,应该鼓励人们走向更大的成功,让更多的人一起协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token就应该像公司的股权一样,能够考虑前期参与者的风险对价,也能够考虑后期参与者的意愿。如果都有一个上限,后期参与者的意愿从哪里来呢?
6,token应该用于筹集资金吗?
在加密社区体系里,token真正的魅力不在于金融,而在于协同非资金类的劳动和资源。
任何一个项目方都可以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拿了钱其实容易产生各种不信任。不能像公众募集资金的监管条例是有自身深刻的道理的,这样太容易产生各种诈骗行为了;以太坊上的各种实践事实上也呼应了这点。
但协同非资金类的劳动和资源却容易产生巨大的参与和信任,因为骗子不会这么干;参与者付出的是劳动,拿到的是类股权凭证,项目方只有一条路,认认真真的把事情做到位。犹太人的《塔木德》讲“天下难做的事容易做成”。为什么?难做的事情对手少。
7,代码即法律吗?
对于比特币而言,可以维系一个分配规则永远不变。但对于真正做产品的组织而言,任务和分配规则是要不断变化的;加密社区的重点在于透明公开、可审计和可持续完善的运行规则。规则本身是可变的,但规则的执行确实要像法律一样。
8,当时资本寒冬下大部分公链项目都会死,适合走这条路吗?
资本寒冬事实上给了加密社区提供了极大的爆发可能,加密社区会给每个不甘平凡的奋斗者一个实现自我的广阔天地。回顾下开源社区的发展历程,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会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就会协同出越来越大的成就与价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其成功本质上靠的都是金融。加密社区在思想渊源上就不是延续比特币或以太坊,而是开源社区,开源社区的成功与金融无关,靠的是劳动协同。所以不应该用区块链3.0之类的来定义,而是应该定义为加密社区1.0。开源社区的历史一定会在加密社区的历史中惊人的相似的,却不是简单的重复!
今天的加密社区太不成熟,太不完善,它想要替代的那些仍然势强力大,远未到退场的时刻。但为了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商业经济未来,我们相信加密社区一定会向开源社区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造出越来越伟大的成就!
(作者:吴智强,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