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与货币的碰撞——区块链货币崛起?
摘要: 世界上从不存在捷径,区块链亦然,如果想要成为货币的背书资产,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切入到现实的交易环节当中。
题记:在上一篇文章,也就是《当区块链遇上货币——货币王朝周期律(上)》中,我们已经初步回顾了货币的历史,得出了“前段表现形态≠后端背书资产”的结论,同时以中心化程度为判断标准,判断出货币的背书资产始终处于一个偏中心化与偏去中心化的循环中,而当前的货币,正处于从偏中心化向偏去中心化的转变过程中。而这个偏去中心化的背书资产,很可能就是区块链,那么,区块链将会和货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合呢?它是否真的有能力对现有的偏中心化货币造成影响呢?在这一期文章中,我们将主要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六、去中心化货币时代揭幕:稳定币接棒贵金属?
区块链是一类新型的计算机密码学技术,其以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为核心,囊括了哈希运算、数字签名、共识机制等一系列子技术,大致的运行原理为:每一条区块链主链,都有一张专属对应的区块链网络,而这个网络运行中所产生的信息,将会以”链式数据块“的方式、储存在分布于多个利益主体的数据库中,由于这些信息的存储是去中心化的,因此在对区块链网络进行治理(譬如规则修改)时,需要这些记账的利益主体进行共同的商讨,否则的话,如果肆意篡改规则,区块链网络可能会失去这些利益主体的信任,在极端的情况下,将会因没有人再参与记账、而导致网络失去存储功能而瘫痪,也就是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存储去中心化,二是治理去中心化。
由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点,区块链概念自2015年前后被正式提出以来,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虽然其背后的诸多密码学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因其第一个被大众所注意到的产品,是与金融密切相关的电子通证比特币,所以,货币也被认为是区块链最有可能率先大规模落地的垂直领域之一。
表:密码学与比特币的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
然而,严格来说,目前业内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货币”一词的含义。就现在来看,大部分人对于“区块链+货币”结合的设想,主要还是集中在当下比较火热的“稳定币”上,例如基于比特币主链的USDT;基于比特股主链的BitUSD、BitCNY;以及基于以太坊主链的TUSD、Dai等。这些所谓的“区块链货币”诞生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定货币在区块链网络中支付不便的痛点,也就是说,它们和Q币早年的目的其实非常类似,采用的都是“用大额法币一次性兑换等值电子币+用电子币进行多次小额支付”的解决方案,而随着以GUSD为代表的、得到官方机构认可的稳定币出炉,区块链稳定币在某种程度上又被赋予了“本币国际化”的使命,也就是利用通证的流通无法被技术手段阻止的特点、来冲破各国之间的外汇管制,扩大本币在全球上的使用场景,从而在便利用户跨国支付的同时,亦能提高本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不过,尽管稳定币的发展在2018年如火如荼,但按照我们前面“货币的前端外在形态≠后端内在资产”的理论,它其实只是利用了通证的特点,改造了货币的“前端形态”,使得人们在不同的长尾特定场景下(例如区块链网络支付和跨国交易时),可以进行更加便利快捷的价值流转。而并没有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改造货币的“后端背书资产”。具体来说,稳定币的“伪去中心化”有两个表现:
图:现在流行的“稳定币”,本质上是对原有法币前端形态的改造,也就是将其通证化
■首先,和贵金属不同,用户愿意相信稳定币,并非是愿意相信区块链,而更多的是会愿意相信这些资产背后的中心化机构,例如USDT背后的Bitfinex交易所、以及GUSD背后的美国政府。也就是说,为这些所谓的“加密法币”进行信用背书、最终赋予其价值的,仍然是偏中心化的主权信用,而非偏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算法。
表:业内比较知名的稳定币,一般背后都有知名企业或者机构背书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
■其次,这些稳定币的发行,并非是由去中心化的组织机构来决定。假如稳定币的发行者想要增发货币,几乎不用经过任何外人的同意,因为它没有一条自己的主链,没有专属的共识机制,所以在进行规则变化时也不用跟主链的记账节点商讨。USDT在过去几年的频繁增发,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
从这点上来看,现在在区块链网络上所流通的“稳定币”,很难称得上是一种“去中心化货币”,恰恰相反,像GUSD这样得到美国金管机构所背书的稳定币,反而是让美元通过区块链网络、流到了绝大多数很难从正常渠道获取美元的普通人手中,由此进一步延伸了美元的使用流通场景,强化了其作为“世界货币” 的中心化地位。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我们要深刻理解区块链对于全球货币背书资产转向所起到的作用,就必须将目光从现有的“区块链稳定币”上移开,转而去关注区块链对于货币背后信用资产的影响。
七、自上而下的规划:当区块链遇上SDR
那么,区块链将如何打造一个基于“去中心化资产”的全球性货币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样,去中心化货币一般来说有两个特征:一是可以赢得广泛的去中心化认可,二是能够通过去中心化的决策和途径来进行分发。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潜在选项,当属在1944年提出计划雏形,并在1969年被正式落实的SDR(特别提款权)。
首先来看SDR的概念。需要指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由两个备用选项妥协融合而来,这两个选项在1944年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分别由美国和英国两个新老金融强国所提出,其中美国的方案名叫“怀特计划”,也就是将美元设置为全球储备货币,各国货币汇率与美元挂钩。而英国的方案则是“凯恩斯计划”,按照其提出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想法:在战争结束后,世界应该成立一个全球性的中央银行——国际清算联盟,来平衡世界各国的贸易盈余和赤字。同时,这个超越各国主权的国际大央行,将会发行一款同样超主权的货币,与各国货币保持一定的汇率比例,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清算工具,这个货币的释放与回笼情况,由国际清算联盟的主要参与国进行去中心化的管理。而这个货币的名字,则叫做“Bancor”。
表:影响战后货币秩序的两大金融计划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
不难看出,凯恩斯计划中所表露出的去中心化管理思想,实际上是英国作为老牌金融帝国,在国力衰退的情况下所提出的一个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是,由于二战后期美国的国际话语权异常强大,因此美方所提出的”怀特计划“最终占据了上风,最终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格局,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不过,美国在进行最终拍板的时候,仍然部分吸收了凯恩斯的思想,也就是成立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贸易组织(ITO)。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决定,为凯恩斯未能如愿的“国际大央行”计划留下了一点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1969年,在美国为弥补赤字大印纸钞、国库黄金储量岌岌可危之时,美国所控制的IMF为了满足各国的黄金提现要求,提出了SDR(特别提款权)的概念,并试图将其定位为“纸黄金”,用来弥补美国捉襟见肘的黄金储量,但其价值未能得到各国认可。随着70年代黄金非货币化,SDR也与黄金脱钩,在欧洲大国的积极推动下,改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定值标准。而“一篮子货币”的成员,则包括了美、日、英、法、西德等当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按照不同的权重比例,最终计算得出SDR的价值。
随着各国将自己的法币注入到SDR当中,SDR的价值锚定方式,已经非常类似于凯恩斯在1944年所提出的去中心化货币——Bancor。它背后的背书资产是多个主要经济体的主权信用、而相关的管理也由这些经济体共同实行。这样一来,如果由SDR代替美元成为各国的储备资产和结算单位,将可以比美元更好地分散单个主权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可以说,SDR天然就带有“去中心化管理”的属性。
表:构成SDR的各国货币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
由于SDR和区块链都具备“去中心化管理分发”的特点,因此,目前一些致力于复兴”凯恩斯计划“、推广全球性超主权货币的经济学者,便提出了“SDR+区块链”的设想,也就是基于SDR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的信用开发一条主链,基于这条主链,发布与SDR1:1锚定的通证,取名为E-SDR(电子SDR)。如此,可以让SDR获得通证可回溯、不可伪造、无法拦截等特性,增加E-SDR的公信力和流动性,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超主权数字货币。
八、自下而上的革命:单央行与多央行
但是,和稳定币一样,E-SDR也面临着两个最现实的问题:
●首先,在认可程度方面,无论是SDR,还是其背后的IMF组织,它在国际市场缺乏一个去中心化的认同。尤其是IMF,虽然挂着“国际”的名号,但实际上距离凯恩斯所预想的国际大央行相差甚远,在美国的影响之下,其缺乏推动超主权货币的威信与魄力,所以自诞生几十年以来,SDR只作为一种类似于“国家级空投糖果”的储备资产存在,与作为全球货币的黄金和美元相比,显得非常边缘化。
●其次,即便是SDR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它在分发的决策上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从联合国的经验来看,这种超大型议会的机制,其权力最后一般都会集中到几个主要国家手里,最终成为大国之间的博弈场,而一些小国的利益则会被牺牲。毕竟,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周期,对国际货币政策的诉求也各不相同。一个宽松的全球货币政策,对处于经济低迷期的国家是好事,但却不利于那些经济处于过热状态的国家,反之亦然。
结合诸多现实因素来看,即便是作为目前成熟度最高的一种区块链货币方案,E-SDR在短期内也没有太大的可能去在上面两个方面实现突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基于区块链的货币将会发展受阻,恰恰相反,对于中心化货币而言,区块链这个新生的挑战者,可能会以另外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来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具体来看:
■在去中心化认可方面,和贵金属类似,区块链技术在未来需要像互联网一样,通过自己的产品来赢得人们的认可,让人们意识到,基于区块链的资产确实是有价值的。
■在去中心化发行方面,可以看出,即便是一个去中心化决策的央行,实际上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欧元的例子已经证明,即便是让每个成员国的央行行长都参与到管理委员会当中,也无法制定出完全符合预期的货币政策,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国际大央行”理论提出者凯恩斯所提倡的“干预经济”的局限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块链货币的发行者们很可能会以此为鉴,转而尝试倡导“自由主义”的奥地利学派当中最为特立独行的一系——也就是非国家化的私人货币。如此一来,“去中心化的央行”将会被进一步去中心化:也就是不仅仅决策去中心化,连行业格局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分布。
表:与稳定币和E-SDR相比,“多央行竞争”的模式尽管并不太成熟,但却可能是区块链与货币最可能的结合方案
对于现有的偏中心化货币来说,“多个去中心化央行同时竞争”固然听上去似乎不切现实,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计划现在既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已经初现端倪。具体来看:
●一方面,在理论依据上,区块链资产的信仰者们很多都以哈耶克的《货币的去国家化》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要求央行“熨平经济周期”不同,哈耶克认为:央行在自然垄断状态下,无论决策是否去中心化,都会由于一系列因素而引发货币价值的大幅波动,从而导致通胀与通缩。与之相比,面临市场竞争的私人央行为了拉拢到更多的用户,将会极力维持稳定的币值,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通胀与通缩的发生频率。
●另一方面,如果说哈耶克的想法在过去由于金融管制的原因,始终没能得到哪怕是实验性质的执行,那么随着区块链资产的出现,“货币去国家化”、“私人央行竞争”的想法,通过架构底层主链的方式,已经具备了落实的条件——金管部门不仅对主链的搭建无法管制,而且对超出HTTP/TCP/IP协议栈的区块链通证也难以进行拦截,可以说,每一个底层主链,都是一个天生的央行,发行的则是无视外汇管制的超主权货币。对用户来说,这样的货币是高度去中心化的——如果哪家央行的币值不能保证相对于商品价值的稳定,那么大几率将会被用户所抛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稳定币和E-SDR的光芒所掩盖了的、看上去似乎不够实际的“多央行竞争”,反而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真正“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货币”的选项。然而,即便实现了上两点之后,区块链货币也依然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如何切入到国内与国际贸易中的清结算环节?毕竟,如果仅仅说符合上两个特点的物质,实际上种类颇多,人类早年进行物物交换时所使用的、包括粮食、肉类、皮毛在内的资源,都属于这一种。
九、被忽视的货币国际化经验:要贸易,不要武力
在这个问题上,严格来说:虽然区块链与贵金属同属去中心化的资产,但是,区块链成为货币背书信用资产的难度,却要比贵金属难得多——因为在贵金属兴起的年代,它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相较于诸多的原始货币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区块链所处的时代,高度便捷的电子支付已经非常普及,而需要保密记录钱包私钥的数字钱包体验远不如移动支付,可以说,区块链资产完全不具备贵金属当时所拥有的优越条件。
从这点来看,贵金属货币化的发展历史,对于区块链资产货币化的参考意义非常有限,反倒是那些偏中心化的信用货币,它们的发展经验更适用于区块链资产未来的发展进程。因为这两者在刚刚起步时,都面临着于全球范围内建立新共识的难题——也就是要如何让世界认识到,自己所发行的这种价值承载物,会比传统的货币更有价值。
关于这一方面,每当人们谈到英镑和美元在世界货币清结算环节中的主导地位时,都会将其称为“英镑霸权”、“美元霸权”,这一称谓实际上暗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英镑和美元之所以能够主宰国际贸易清结算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军事及金融力量进行信用背书。这种说法虽然颇符合基于简单直接的丛林法则,但实际上并非事实的全部。对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社区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价值。事实上,当我们梳理英镑和美元国际化的进程时,会发现除了军政金融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可供区块链行业参考的经验:那就是贸易。
首先来看英镑。通过梳理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英镑的国际化,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高度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实现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跃居至世界一流,外加其拥有庞大的殖民领地和人口,因此其生产商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从精炼原料到机器设备应有尽有,堪称彼时的“世界工厂”,数据显示,从1820年至1929年,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这些商品的结算都是以英镑为单位。而为了从英国购买这些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商品,英国的贸易伙伴需要向英国包括原材料在内的基础物资,用以获得英镑。
可以这样说,“英国制造”极大地促进了英镑的国际化进程。如果没有如此高产高质的工业产能,英国就不可能与世界其他国间建立起如此大规模的商品贸易,更没有渠道让英镑流通到世界各地,成为各国重要的储备资产。
图:在全盛时期的1850年前后,英国的工业产能能够满足世界绝大部分的贸易需求
而美国也是如此。与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美元并非是在1944年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一夜之间约定俗成地成为了各国储备资产,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期,美元便已开始了国际化进程,而两次世界大战中与各国之间的频繁贸易,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进度。至于彻底确立其国际地位的,则是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手段,切入各国清结算环节的行为。
具体来看:在二战后的欧洲,各国正处于饥寒交迫的物资紧缺状态之中,而能够提供这些基础物资的,只有未受战争波及的美国,对此,美国为欧洲提供了巨量的美元贷款,使其有能力购买这些美国生产的物资,从而恢复经济正常运转(也就是知名的“马歇尔计划”)。欧洲各国为了偿还贷款,则需要在经济恢复正常之后,向美国出口生产完毕的成品,用来换取美元,偿还债务,而同样的故事,在二战后的日本和南韩也有发生。随着后来欧洲和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美元也借此一举成为主导国际贸易清结算的单位,占据了世界货币的制高点。
表:贵金属、英镑、美元切入全球清结算环节的各自手段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以全球化和国际化为目标的货币来说,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贸易范围,让各国对这一货币产生强烈的需求,是一个占据清算市场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那些能够将本国货币国际化,使之成为全球性清算中介的主权国家,一般来说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化人口众多,有着强大的消费进口能力、二是技术水平发达,所生产的产品具备较强的综合优势,有着强大的生产出口能力。18、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都具备这一特征,这是他们的货币能够在全球流转、并且一度主宰清结算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数字世界的出口:Dapp或成货币格局变化之钥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对于区块链来说,如果其想要成为新一代“去中心化货币”背后的锚定资产,现在首要的任务除了四处布道、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打造舆论氛围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区块链所处的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大规模的贸易,从而增加人们对各种通证的需求。至于军事政治、金融自由化等因素,更多的是用于稳固这些货币在清算市场的占有份额,用通俗的话讲,它们的作用更多的是用于”守江山“,而非”打江山“,况且这些行为,也不太可能由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社区来完成。
和所有的贸易一样,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贸易,也可以分为“出口”和“进口”两类。在过去的几年间,这种贸易主要是以现实世界的“出口”为主——人们通过向数字世界出口能源,来赚取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基于POW共识机制的数字资产。
图:全球区块链资产矿场分布情况,中国一度拥有最大的矿业产能
资料来源:Coinmap
严格来说,从总体上看,这种能源与数字资产之间的贸易,对于区块链切入清结算环节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它所起到的更多是一种启蒙作用,让生活于被中心化法币所主导的世界中的人们,意识到了去中心化区块链资产的存在,以及全球货币背书资产转向的可能。事实上,即便是在2018年初声名鹊起之后,包括比特币、以太坊在内的主流POW资产,也只是在相当小的一部分区块链从业者范围内成为了结算工具,虽然能源是换取基于POW的数字资产的主要商品,但无论是比特币还是以太坊,实际上都没有成为能源电力的结算计价单位。而随着POW低扩展性的缺点暴露出来,区块链共识机制逐渐多元化,现在全球范围内挖矿的热度已不如从前,“输出能源赚取区块链资产”的活动热度也逐渐减退。区块链“去中心化货币”的概念热度亦随之趋冷,逐渐受到外界质疑。
图:目前全球接受用区块链资产支付的商家有13312家,主要分布在欧美日韩等地
资料来源:Coinmap
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块链资产如果想要进一步建立在全球范围的共识,甚至是成为新一代去中心化货币的背书资产,成为相关产品的结算单位,就必须要效仿英美的经验,通过向全球输出具备竞争力的独特商品或服务,来让人们产生基于区块链的通证的需求。例如:委内瑞拉年初所发行的“石油币”,就是通过现实世界中的法定货币,来换取区块链资产不可被拦截的特性,从而绕过美国的经济制裁。
虽然委内瑞拉的“石油币”为其他的区块链资产货币化提供了一些经验,然而,必须认识到,区块链资产目前所能为人们所提供的很多商品和服务,还很难称得上是刚需,即便是,这种刚需也大多是由政策所制造出来的。例如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由于美国的制裁令,西方国家部分金融服务商被要求不得在俄罗斯开展服务,因此很多俄罗斯的商店一度宣布接受用区块链资产进行支付,不少观察者对此感到非常兴奋,认为俄罗斯世界杯可能会“引发一轮区块链资产的结算革命”,但很多游客在抵俄后发现,在俄罗斯进行法币电子支付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困难,这使得区块链资产在世界杯期间的渗透率出现了大幅下降,完全没有撼动美元等法定货币的结算地位。
图:2013-2017年全球接受区块链资产支付的历年商家数量
数据来源:Coinmap
由上面的例子来看,如果区块链资产想要通过与现实世界进行贸易来渗透到当下的支付体系中,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必须要加快这一新兴技术与实体产业的结合,去努力寻找探索人们可能用到区块链的场景,最终为其提供各种只有基于区块链技术才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由此获得区块链资产对这些商品与服务的定价权与结算权。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类从业者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首先,实体经济方面,相关的需求挖掘,需要依靠区块链行业的产品经理。
毫无疑问,在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结合的过程中,外界会存在一系列的杂音,包括来自实体产业的诸多质疑,但这些声音并不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用户的想象力会被现状所限制,他们自己也很难完整准确地表述清自己想要什么。例如2009年前后,很多从业者和用户便认为:互联网的生态已经足够完善,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的社会需求。但在随后的几年间人们发现,互联网技术可以做的事情实际上还相当之多。区块链也是如此,实体经济对区块链的潜在需求,不能仅听实体企业的一面之词,更要由深谙区块链技术和产业经济的产品经理来进行挖掘,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才能够命中用户的潜在痛点。
2)其次,区块链方面,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依靠区块链技术的研发者。
毋庸置疑,当下的区块链技术,还有颇多可提升之处。目前以以太坊为代表的、以图灵完备智能合约为核心的区块链2.0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绝大部分的初创企业都是在“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之上讲故事,但事实证明:这两者的结合,对提振实体经济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区块链必须开发或是引入其他的新技术,例如类似于IPFS的“雾计算与存储平台”,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区块链3.0、甚至后续的4.0时代。此外,一些基础性能的中间件也亟待加强,例如用于增强扩展性的、类似于闪电网络的侧链,以及可以让多链进行交互的跨链协议,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最后,如果要成功扶持上面两方面的人才,需要依靠区块链行业的投资者。
严格来说,区块链技术发展较慢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区块链研发领域的资金和从业者数量都比较有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与区块链相关的密码学技术主要由”密码朋克“这一小众团体来推进,速度较慢尚且情有可原,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间,区块链领域流入了较多的资金和人员,而这些资源并没有进入到区块链关键的技术研发领域,这就说明当下针对区块链领域的投融资机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尤其是以“ICO”为代表的融资法,实际上是一个相当粗糙的资金投放模式,随着当下的区块链行业进入一个比较冷静的时期,业内有必要对此前的投融资行为进行总结、反思、与完善,以确保社会的资源能够投放到区块链最重要的技术研发领域。
结语:清晰脉络前方的不确定未来
从经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更要依托于时代的背景。作为货币周期律节点的亲历者甚至是参与者,这一代经济与金融的研究人员,可以说是非常幸运,能够站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全球货币信用资产的转向做出一份贡献。
然而,另一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更大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轮的全球货币信用资产去中心化之路,不仅没有任何前例可循,同时也并无捷径可走,作为一场自下而上发起的数字经济革命,区块链技术与货币的结合,更多的会以“日拱一卒”式的形式来实现,也就是依靠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一步步切入到各种权益的清结算环节,由此来获得人们的去中心化认同。
在这样一个渐进式推动的过程之下,全球货币的新一轮信用资产转向,可能未必会如想象一样荡气回肠,出现若干个令人振奋的标志性事件,例如各种国际共识大会等等。甚至在逐渐成熟之后,区块链资产可能也不会完全替代信用资产中心化的美元等法定货币。毕竟,即便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强力推动之后,中心化的美元至今也未能完全替代去中心化的黄金,在当今的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然是很多主要国家每年定投的重要资产。区块链资产也是一样,在一个边界日趋暧昧的多元化世界,它虽然得益于货币周期律的加持,但具体能够在未来的结算体系中占据多大比例,仍然是一个需要进行持续跟踪与研究的问题。
但是,尽管替代效果可能不达预期,针对“区块链资产”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全球货币背书资产的转向,其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愿景,而是一个很可能成真的现实,正如比特币在一直被看空的情况下,最终成为诸多金融机构的储备资产一样,金融与货币周期的调整与反转,往往并不以参与者的意愿而转移,而是各方经济势力角力的结果。而作为研究者,则有责任在这一风暴来临之际,为可能身处其中的企业与个人指明前方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分析与研究的意义所在。
(作者:孙副社长,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