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链三部曲:IT大厂BaaS与公链集团军的混战
摘要: 在币圈的泡沫之后,我们接下来可能也会目睹链圈泡沫的破裂。
纵观2018年的区块链行业,我们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那就是在这一年——尤其是在前九个月里,区块链行业几乎透支了你能想到的所有热点:从年初的底层公链和媒体,到年中的交易所平台币、再到下半年的Dapp和稳定币,以至于当这个行业逐渐凉下来的时候,从业者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激起人们热情的行业起搏器,留给他们的只有此前被自己和资金盘所吹起的、大到夸张的行业泡沫,在几个月前,我们已经见到了平台币泡沫破裂的骇人景象,以至于业内人人自危,唯恐自己所处的细分赛道成为下一个平台币与交易挖矿。
然而,对于泡沫来说,破裂这件事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唯一的悬念只是下一个目标会是谁。从目前来看,最有可能破裂、且破裂时的情景最为壮观的细分行业之一,是底层公链。毕竟,这可是年初最为火爆的投资及创业领域。在以太坊、NEO等先行者估值翻千倍的标杆作用引领下,市场上一度百链齐发,就连此前各种根本没想做公链的项目,也纷纷转型前来蹭热点,若不是后来平台币的爆火转移了人们的视线,这场公链的疯狂军备竞赛恐怕在后来的熊市中将会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舆论境地,然而正所谓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当区块链行业的所有热点都被耗尽之后,人们的目光再度转移回了这块曾经的淘金热土上,只不过与一年之前的狂热不同,这一次的观察者们,是以所谓“冷静、客观、中”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细分赛道的,换言之,在历经了长达约12个月的大考之后,舆论现在要来向底层公链行业收卷了。
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笔者就将讲述底层公链发展的现状,以及其未来所面临的命运,总体来说,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鉴于篇幅较长,读者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阅读:
1、“公链之年”:技术极客之争还是庄家拉盘大赛?
2、不速之敌:底层公链意料之外的对手BaaS
3、正面对决:触碰不到甲方客户的公链集群
4、无用之功:区块链明年还有新一轮泡沫破裂?
5、最后的希望:打破思维约束的通证与社群经济
一、“公链之年”:技术极客之争还是庄家拉盘大赛?
我们还是回到开头的叙述部分,虽然几乎所有的观察者都想知道哪条底层公链发展的最为靠谱,但令他们尴尬不已的是,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底层公链不下上百条,但在哪个项目更为优秀的问题上,目前业界还缺乏一个评判的标准。通俗点说,就是人们根本说不清楚哪条公链更好。虽然工信部下属的赛迪区块链研究院一度发布了三期公链评级榜单,但由于生不逢时(当时的区块链行业生力军大多非常年轻,对于传统的官方标准不是特别看重),因此并未树立起太高的行业威望,而在最近几个月里,这份榜单似乎也停止了更新,至于其他的评级机构所进行的项目评测,也大多是曲高和寡,总体来看,人们对底层公链的评判标准其实满打满算只有两点:上半年的时候主要是理论分析——也就是TPS,而现在则转变成了现实验证——亦即Dapp数量。
那么,Dapp的数量是评判一个底层公链优劣的合适标准吗?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开发者为什么会选择在某条底层公链上进行开发。
大家都知道,对于Dapp的开发者来说,他们无非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利。虽然现在的Dapp都没有足够符合逻辑的商业模式,不过对于很多转型到区块链行业的互联网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毕竟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N多创业公司,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搞清要怎么挣钱,然而只要流量足够、名声搞起,抢着入股的接盘侠不还排成队?所以在很多围观群众还在争论Dapp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的时候,作为当事人的开发者们很可能就没有考虑这点,对他们而言,用比较低的成本把项目开发出来,通过汇集流量将估值做强做大后变现退出,才是靠谱的盈利模式,换句话说,他们实际上考虑的更多是个人的商业模式,而非企业或项目的商业模式,所以对其而言,在挑选底层公链的时候,看重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低成本“,也就是需要底层公链在技术方面提供友好的开发环境;二是”高估值“,亦即需要这些公链在市场方面有着足够的用户流量。这就是在其他条件对等的情况下,决定一条公链上Dapp数量最主要的两个因素。
图:DAPP开发者的两个主要诉求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除非某些万众瞩目的明星项目(比如说EOS,大家都知道它前一段时间的内存和CPU的成本较高,对开发者不太友好),其实很难有人能够在技术层面,对哪怕是仅仅几条底层公链的开发环境作一个比较,一方面是现在的底层公链实在太多,光体验尝试就要花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很多项目也都是在开发中,你很难预测它们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开发者其实是没办法预测哪条公链的开发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会更低的,由此一来,他们便会把注意力转到收益一侧,也就是选取人气最高的几条公链来开发Dapp。毕竟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钱包将会成为Dapp的重要流量入口,所以那些有效钱包地址更多的底层公链,将会有更大的几率为这些Dapp们带来更多的流量、更高的估值、以及更多的变现可能。
那么,什么样的底层公链能够吸引更多的流量关注呢?除了像EOS这种通过超级强力营销来博取眼球的选手之外,人们其实更关注那些市值膨胀程度比较迅猛的底层公链,说白一点,就是币价翻倍比较多的“明星项目”。
一个颇为有趣的情况是:在过去几年里,区块链项目的市值膨胀情况,基本是没有太科学的估值模型来支撑的,毕竟投资圈还并未看清这一行业的商业闭环逻辑,而对身处其中的创业公司也没有一个合理的估值体系,这样一来,对于很多的区块链创业公司来说,他们的所谓“市值”,实际上就是币价与代币总量的乘积。例如Cyber miles的创始人卢亮曾在一次访谈中笑称,自己的身价曾一度超过马云,就是根据这一理念所推断出来的(Cyber miles在刚刚登陆交易所时,曾因为流通性不畅而暴涨7000倍,后又恢复原价),那么币价又是受什么影响的?鉴于除了极少数项目之外,目前市场上的绝大多数数字货币都仅有金融属性,而并无商业属性,所以不夸张的讲,他们的涨与跌、尤其是更为精确的涨多少倍,实际上决定的因素只有一点,那就是庄家的拉盘与砸盘。
从这点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底层公链当下一个非常荒谬的行业现状,那就是在这个细分赛道上,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非技术,而竟然是市值管理。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币价的控制。这显然是一个让所有传统行业的从业者都瞠目结舌的结论,毕竟很少有人会因为哪家公司股票涨得好,就去用他们的产品。然而这个因果关系,在底层公链行业居然就这么成立了——只要你的币价拉抬得好,让散户笑开花,所谓的“社区”里人更多、有效的持币地址更多,那你就会拥有更多的Dapp开发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那些Dapp比较多的底层公链,几乎都是那种市值疯狂膨胀的明星项目,而且一般来讲,膨胀的倍数越多,Dapp数量越多,至于开发过程中的体验怎么样,目前业内还没有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口径来进行对比。
图:2018年9月时统计的结果:主要底层公链上DAPP数量,一般来说涨得越猛,Dapp越多
【注】1、星云链上DAPP数量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之前有过“星云激励计划”,也就是针对程序员的薅羊毛活动,每提交一个应用,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星云代币。
2、EOS上DAPP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营销力度空前绝后。
二、不速之敌:底层公链意料之外的对手BaaS
然而,就在公有链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们在把这个科技行业当做金融圈来狂欢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另外一股不为人知的势力正在币圈媒体视线之外低调地前进当中,那就是向来有着“只做不说憋大招”传统科技金融巨头。
众所周知,由于政策的原因,目前全球主要的大企业是不被鼓励发展公有链——也就是“有币区块链”的。对于这一点,业界颇有争议。而关于公有链和联盟链的对比,网上亦有诸多资料,这里不再赘述。不过,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我们翻开这些大型企业的区块链白皮书时,却发现他们很少会将自己的产品以“联盟链”、或是“无币区块链”的方式对外公布,比如说我们就很少听说什么“腾讯链”、“阿里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很多朋友此前从没听过的词语:BaaS。例如腾讯的TBaaS、以及阿里云BaaS等。
大型企业BaaS产品的密集推出,让很多憋了一股劲的吃瓜群众们有种一拳打到空气的感觉:本来准备好好批斗一下你们这些大中型企业的联盟链的,结果你们的产品却是……BaaS?这下就蒙圈了,我们只知道怎么对比公有链和联盟链,然而你却抛出来一个BaaS,这让可要从哪个角度来进行比较啊?
图:大型科技企业的区块链服务,通常都是以BAAS的方式来提供的
我们还是从头开始梳理。相信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乍一看到“BaaS”这个词的时候,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说熟悉,是他们对“aaS”这几个字母似曾相识,而陌生,是对“aaS”前面那个“B”从未见过。那么,他们之前究竟是在哪见到“aaS”的呢?你猜对了,是在云计算领域——在前几年云计算技术及其概念股火热之时,有三个英文缩写曾经席卷了整个科技领域及金融市场,这就是IaaS、PaaS和SaaS,也就是“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以及“软件即服务”。尽管很多朋友对这三个概念都已经有所了解,不过在这里,笔者还是要带领大家复习一下它们,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天所要深入挖掘的“BaaS”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IaaS(基础设施及服务)主要是指云服务商提供硬件层面的支持,例如虚拟机和其他资源(如网络带宽、防火墙、负载均衡器、IP地址、虚拟局域网)等底层基础设施,不过不覆盖软件层面,也就是说,用户购买 IaaS 产品后必须自己完成环境配备和应用程序开发,一般商业客户很难直接使用,主要针对IT大企业及部分有实力的开发者。
其次,PaaS(平台及服务)则指的是云服务商提供底层软件层面的支持,例如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执行环境、数据库、Web服务器等底层软件技术,以便于程序员专注于应用程序开发,它主要的面向对象是程序开发者。
最后,SaaS(软件即服务)指的是云服务商提供可以直接使用的应用软件,包括电子邮件、虚拟桌面、统一通信、在线游戏等,它主要的面向对象是普通的企业或个人。
不难看出,IaaS、PaaS和SaaS的结合,实际上是以“灵活性-便捷性”这条二元一维轴为纬度,对云平台进行的一个分类:例如IaaS的灵活性最强、但便捷性很弱,SaaS便捷性最强、但灵活性很弱,PaaS则介于两者之间,尽管后来业内还出现了“CaaS”和“FaaS”【注】,但依然是没有摆脱“灵活性-便捷性”这条轴的思维框架。
图:从IAAS再到SAAS,目前云服务的分类就像是披萨制作的方式一样
【注】1、CAAS:Container as a Service的缩写,指的是“容器服务平台”。
2、FAAS:Function as a Service的缩写,指的是“函数服务平台”。
那么,前文所提到的、大中型企业所专注的BaaS(区块链即服务、Blockchain as a Service),在这其中又属于哪一环呢?一般认为,它与SaaS的概念比较类似,因此也同属一个级别,或者也可以认为,BaaS是SaaS的一个分支。其所面对的主要用户,也和SaaS一样,是普通的企业或个人。而众所周知,我们所熟悉的底层公链,它们的主要面向人群是开发者。从这点来看,底层公链尽管也提供了一些软件层面的基础支持,但相比之下,其与PaaS更为接近,或者用某些业内报告的话语体系来说,底层公链更像是BTaaS(Blockchain Technology as a Service),也就是为开发者提供底层软硬件支持的“区块链技术服务”。
由此可见,很多投资者和从业者在乍一看到互联网巨头的BaaS产品时感到蒙圈、难以将其与众多初创公司的底层公链进行对比,是有理由的。因为在他们所浸淫的舆论环境里,区块链之间的比较经常是会发生在横向的层面上、也就是在“有币区块链”和“无币区块链”之间,然而中心化巨头们的BaaS已经超出了这个层面,直接从底层公链所处的PaaS跨越到了SaaS,也就是说,当人们想要将大公司的BaaS与小公司的底层公链进行比较时,不仅要在横向上进行公有链和联盟链的对比,还要在纵向上进行SaaS和PaaS的对比,这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了这些观察者此前的认知边界,因此他们一时间感到无从下手,也就不奇怪了。
图:公有链与BAAS的对比一时间让很多观察者乱了阵脚
那么,处于SaaS层级的BaaS,和处于PaaS层级的底层公链(BTaaS)相比,究竟孰优孰劣呢?对于这个问题,正如我们上面在“灵活性-便捷性”一轴中所展示的,底层公链的灵活性更强,可以满足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但其主要针对Dapp的开发者,使用的便捷性较弱;而BaaS已经把很多代码函数事先封装在了模块中,只要通过API和SDK等接口连接,便可以即插即用,更适用于想要搭建个性化应用的企业和个人,便捷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也就是说,在传统中心化互联网的世界里,这两者都处于“灵活性-便捷性”这条轴上,各有千秋,很难分一个绝对化的高下。
但是,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情况也会是这样的吗?
三、正面对决:触碰不到甲方客户的公链集群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最近关于底层公链和联盟链的报道和追踪突然多了起来,鉴于很多媒体都是报道“有币区块链”出身,因此对身为“无币区块链”的联盟链常会多有微词,尽管不会明面点破,但也会用中文特有的春秋笔法来玩一个含沙射影。这其中的一个黑点,就是联盟链的合作伙伴相对比较少。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联盟链看上去的“官宣合作伙伴”数量确实不多,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相对低调,且无需在交易所的要求下定期发布周报的原因。事实上,如果“合作伙伴”指的是直接接入区块链的企业单位的话,那么联盟链的合作伙伴实际上是要比底层公有链要多的。这样一来,便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对于企业来说,他们似乎是更加愿意接入到联盟链、而非被业内人士更加看好的底层公有链当中?
毫无疑问,在很多企业客户看来,区块链产品开发者过去的经历,是企业方面能否相信他们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绝大部分的联盟链开发者都是互联网大厂或是金融大企业,他们在过去已经有开发出较为成熟产品的经验,所以更能得到客户的信任。反观底层公链领域,大部分团队之前有开发出过什么风靡的产品吗?众所周知,答案是No。事实上,很多“明星底层公链”所谓的成绩,只有在数字货币市场上进行市值管理,把币价拉升千百倍。这显然是无法拿到台面上来展现的,至于在区块链行业获得的各种奖项,实际上也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实体经济从业者中,很多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奖项只不过是区块链领域自颁自领的行业自嗨而已,换言之,这些荣誉得到的更多是乙方行业内部的认可,而不是甲方客户们的认可。
然而,从笔者个人的角度来看,虽然互联网大厂对初创公司在公信力上的碾压,足以弥补联盟链相对公有链的劣势(币圈从业者视角),但这当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可以直接接入处于SaaS层的BaaS,从而快速地布置自己的区块链应用,反观底层公链的BTaaS,他们处于PaaS层,跟终端的企业和个人之间还隔着一个Dapp的开发者。也就是说: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联盟链的BaaS,但却还要花钱雇程序员才能享受到公有链的服务。那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用户现在究竟有没有动力,去花钱雇人在底层公链上开发区块链应用?毕竟,这可是促使底层公链能与BaaS重回同一起跑线的必要手段。
图: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往往直接就能调用BAAS的功能,但却需要开发团队的帮助才能享受到底层公链的服务
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业内人士心头一寒:几乎没有。
作为区块链的从业者,我们现在一定要搞清一件事情:这个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是——不是身处甲方的实体企业对乙方的区块链技术跃跃欲试,而是乙方在上赶着恳求甲方使用自己的去中心化应用,毕竟在技术一侧,在面临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时候,企业通常是会抱有比较保守和谨慎的态度的,尤其对在2018年声名败坏的区块链技术更是如此,现在很多知名企业,听到“区块链”三字简直是唯恐躲之不及,生怕被媒体扣上割韭菜的帽子。而在场景一侧,很多时候用户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他们接触到了某款产品,并对其抱持有良好印象之后,对应用场景的想象力和需求才会喷涌而出。就像移动互联网一样:在传统互联网时代,谁都没觉得一个手机能有多大的用途,然而在人们接触了智能机、以及最初的几款高体验应用之后,针对各行各业的APP瞬间如雨后春笋般开始爆发,拦都拦不住。
从这点来看,在行业发展还处于非常早期的这个阶段,区块链企业实际上是不适合把自己的产品太“个性化”的,毕竟用户现在都没搞明白这个技术现在能干嘛,你再去跟人家天马行空地玩,未免不太合适。比较合理的步骤应该是:先通过便捷性比较高的SaaS服务,让用户较快地熟悉Dapp的功能,在他们对区块链的各种应用产生需求后,然后再吸引各行各业的技术服务商来自己的PaaS平台上来开发相应的Dapp。毕竟,哪怕是在商场搞促销,你也得先给消费者一个试吃的过程,然后人家才愿意掏腰包去买你其他的商品不是?
分析到这一步,底层公链所面临的风险已经十分明显——他们是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去赌一个非常虚无缥缈的未来,其所付出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极高,能够获得的收益却很难覆盖这些费用——毕竟谁也不知道,用户会不会对区块链应用产生需求,即便是产生了需求,又会不会选择他们这条底层公链上开发应用。反观互联网大厂,他们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尽管未必有多么亮眼,但绝对要比初创公司的底层公链风险更低,因为他们的BaaS布局是在已经构建好的联盟链上进行搭建的,比如说腾讯的TBaaS就是基于Fabric的服务平台,这件事情的投入成本远比从头开始搭建底层公链更低,但可以接触到的终端客户资源却要更多,这样一来,当某一天客户想要定制个性化的区块链应用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技术供应商,也必然会是这些与他们走得更近、且名声也更大的互联网巨头,尽管后者给出的解决方案很可能也不过就是把底层公链的代码大段的引用过来,正如最近蚂蚁区块链被曝出的剽窃新闻一样,毕竟我们不要忘了:现在这些看上去光鲜靓丽的科技巨头们,在互联网行业早期起家时,都是以一种什么样的造型上位的。
四、无用之功:区块链明年还有新一轮泡沫破裂?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诸多底层公链,他们在互联网大厂的面前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竞争力,这其中,人们对企业品牌的信任程度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与互联网大厂们“即插即用”的BaaS相比,底层公链所处的“PaaS”层,实在是有点脱离群众了,以至于会给人一种悬浮在半空当中难以落地的感觉。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轫于去年年底的底层公链浪潮,实际上正在一步步地走向2018年年中交易所和平台币的后尘,只不过与FCoin因逻辑崩盘而产生的瀑布式下跌不同,公链集团军的陨落,更多地会以“钝刀子割肉”式的阴跌方式来进行。虽然很多项目募到的资金都是以千万甚至是上亿美元来计的,但问题在于,在年初狂热浪潮的感染下,很多人都相信数字货币的价格上涨将会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即便有回调,这个周期也会在很快走完,正所谓“币圈一天,人间一年”嘛,所以并没有将手里的代币即使变现,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募集到的资金,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缩水了八九成之多,更悲催的是,部分项目的基金会还一度拿出了不少数字资产投了一些其他的项目,而2018年大部分项目的质量,大家都心知肚明,投资它们的后果也就不难想象,到头来真是应了那句话:变穷有时候不是因为乱花钱,而是因为乱投资。
但是,底层公链领域的萎靡,难道就标志着这个细分赛道供应端的产能出清完毕,即将走向光明了吗?毕竟,对于社会来说,管你是谁的链,有币还是无币,只要能够落地实体经济,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就会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资金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到这个领域中,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并提高从业者的待遇。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在笔者之前的《区块链应用三部曲》中曾经提出,无论是公有链和联盟链,他们现在所专注的“区块链+智能合约”组合,使用场景是极为有限的,具体的原因在文中笔者也有阐述:那就是目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程度实在是太低了,以至于物理世界中的很多经济运行情况都没有办法映射到数字世界中,并与区块链之上的智能合约结合,而如果要把它们内部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为数字化的机械模块,这个过程将会面临着极大的阻力——无论是内部的股东,还是外部的政策和舆论,都会对采购重资产的行为提出诸多质疑,毕竟固定资产荒废的视觉冲击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实在是太大了。
图:思来想去,感觉还是这张图最能反映目前智能合约面临的约束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绝大部分行业来说,目前想法比较成熟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应用,满打满算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利用区块链1.0特性(不可篡改)的信息追溯,二是利用区块链2.0特性(智能合约)的金融清结算。除此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落地空间。这种局限的应用场景,无疑是大大低于人们早先对区块链的预期的。对于这点,工信部信通院的区块链主管卿苏德就曾经提出过质疑:“(媒体)把区块链比作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个颠覆性技术,但区块链真的是颠覆性的技术吗?”虽然这一评论让很多人感到不爽,但实事求是地讲,他说得一点都没错——没有数字货币,由单纯的联盟链与智能合约打包成的BaaS,的确就只能在上面的那两个场景下使用,这一点从信通院方面所收集上来的区块链应用案例中,也得到了印证。
但问题是:现在的溯源场景和金融产业规模,容纳得下这么多的BaaS吗?答案是不能。我们以溯源为例。从目前中国电商市场的市场格局来看,排名前几名的分别为阿里,京东,拼多多,苏宁,唯品会,国美等平台,在这其中,大部分平台相对来说在选货方面都比较严格,可以说本身就有大公司品牌背书,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加成相对来说不大,而像淘宝和拼多多这样商品筛选不严,存在区块链立足之地的平台,似乎也已经名花有主:淘宝自不必说,早已经被蚂蚁区块链内定,至于拼多多,其最近则是直接牵手了网易严选,区块链的应用必要性瞬间大降,而即便未来二者合作不利,其大股东腾讯也有区块链服务可以提供,这样一来,相当于在最容易落地的电商领域,大部分的溯源链已经没有什么生存空间。
图:中国大部分的电商平台都有品牌保障作为背书
相对来说比较市场化的电商行业尚且如此,金融领域的境况又能好到哪去呢?至此,我们其实不难看出,在目前区块链的基础设施方面,不仅底层公链是高度过剩的,而且BaaS也是高度过剩的,而其最终所面临的后果估计比底层公链也好不了多少,这样一来,就涉及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话题——那就是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区块链2.0的链圈泡沫(你没看错,是链圈不是币圈)将会在最近一两年内跟随币圈的脚步而破裂,考虑到在当前银根紧缩的经济形势下,互联网大厂对失败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这个泡沫破裂的时间点,很可能会发生在一年之内。而破裂的标志,则是科技巨头停止向区块链部门注资,同时相关的部门也将进行合并,人员转岗,最终在相关的新闻曝出之后,引发又一波的舆论唏嘘与感叹。
五、最后的希望:打破思维约束的通证与社群经济
“区块链+智能合约”泡沫在2019或2020年的破裂,标志着以区块链2.0为代表的此轮区块链热,将会在技术与应用落地一侧滑向一个低潮,至于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币价,那就更不用说了
——在当下的区块链行业,数字货币市场和区块链技术的捆绑程度实际上是越来越紧密的,你很难指望在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落地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币市就能莫名其妙地涨起来。毕竟,这个市场的市值已经异常庞大,仅靠单纯的资金盘拉动,已经很难再像2010和2011年那样,通过突袭卖单就能够托起一波大涨行情,这么说吧:如果加密市场有朝一日能够重回牛市,下述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在供给侧,现有的币圈过剩低质产能——包括项目,交易所,媒体等,必须全盘出清,以减少可供投资的标的数量,从这点来看,前一段时间的币圈倒闭潮,其实并不是坏事,它只是把那些不该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给挤压了出去。说句有些无情的话,对于某些企业(尤其是混乱制造者)来说,他们退场的越快速越彻底,对于区块链就越有利,毕竟笔者相信,没几个人愿意看到2018年年中那种鸡飞狗跳的乱象,在区块链行业永久的持续下去。
其次在需求侧,当我们回顾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吸引人们关注的几次浪潮时,便不难发现,刨除2010和2011年这种资金盘和流动性欠缺所引发的非典型牛市之外,无论是2013年的牛市,还是2017年的牛市,本质上赚的都是行业内外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钱:2013年的牛市,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搞懂数字币(也就是区块链1.0)是个什么东西,而在舆论达成了“比特币对现有法币体系暂时无法形成冲击”的共识后,其关注度便退了下来,而2017年的牛市,则是因为人们被“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组合吓出了一身冷汗,但随着区块链与智能合约(也就是区块链2.0)的普及和推广,人们逐渐发现这个组合暂时还达不到早先“改造生产关系”的预期,于是对区块链项目的投资需求热度也就此回落了下来。那么,如果说有朝一日区块链技术还能吸引大量资金入场的话,那一定是这个行业又诞生了让主流社会暂时没能看懂的应用,使得他们在焦虑中再度把资金大量地投入到这个领域里。
图: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牛市的本质都是市场内外对于某样新生事物的信息不对称
从这点来看,坊间关于区块链1.0和2.0的代际分类,尽管并不是那么权威,但在无形中还是有一些合理性存在的,而通过上述推断,我们其实也不难勾画出区块链3.0的轮廓——那就是可以切实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且行业内外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杀手级应用。只要现在的区块链行业能够到达3.0的层次,且供给端已经基本出清完毕的时候,就是区块链行业再度火爆之时。需要指出,这个到达的标志并不是像笔者这样进行理论研究,或是在会议上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定要让相关的应用落地、并进行大面积的铺开,就像以太坊的智能合约虽然是诞生于2015年,但其声名鹊起,最终封神“区块链2.0”地位的还得是解决了初创企业融资难题的ICO。
那么,对于区块链行业来说,未来突破到区块链3.0的方向在哪呢?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此前的区块链应用三部曲中已有阐述,那就是基于分布式自发社群(DAO)的去中心化C2C应用,事实上如果你去看最近几年的很多所谓创业风口,会发现他们虽然叫的名字不同(例如所谓的共享经济),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把原有的、以中心化公司形式存在的B端服务提供商,打散成为去中心化的、以社群形式存在的C端服务者。从这点来看,我们所熟悉的滴滴和爱彼迎,其实从商业模式上更贴近于抖音和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应用,而与ofo和街电这类所谓的共享经济同门师兄弟并不是一类事物,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种去中心化的应用近两年遇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而突破这一瓶颈的重点,初步设想是在服务提供者每完成一项服务之后,便可以利用智能合约,迅速地得到自己应得的数字货币奖励,从而促进他们投身于去中心化中心体系的积极性。
图:去中心化自发执行的社区,或许才是替代中心化企业的关键所在
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人的思维实际上似乎是被束缚住了,在他们看来,数字货币有且只能有一项功能,那就是激励节点记账,任何超出这一规则的token,都是违反“币圈正统”的。然而,如果将数字货币的作用仅仅限定在这一用途之上,那基本可以确定,现有的公有链将会变得和联盟链没什么区别,都是走不远的,因为你的数字货币的有效流通范围,实际上只包含两种角色,一是区块链系统,二是记账节点,跟其他的经济体系参与者没有太多关系。
所以说,在实现以DAO的核心的区块链3.0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打破“数字货币只能用来激励记账节点”的思维约束,合理的利用现有的链上通证,在维持其价值尽可能平稳的前提下,赋予其更多的功能,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进行多种代币组合的尝试,毕竟就算是一个国家,也没见过一张国债打天下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包括货币、股票、期货合约等各种标的存在,才能打造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经济体。否则的话,我们很有可能将会变得和那些固守传统、不愿迎接变化的人殊途同归,只不过坚守的东西不一样罢了。
从这点来看,虽然现在的底层公链在各方面都比拼不过互联网中心化大厂的BaaS,但他们实际上是区块链3.0唯一可能的执行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公有链可以发行数字货币,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大厂由于现有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的约束,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格局的的既得利益者,这决定了他们是没有太大动力去瓦解现有的中心化企业的,毕竟这可能会涉及到就业岗位甚至是社会稳定的问题。而这一切,船小好调头、且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的初创公司都可以做到,就好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劣势有时候也可以变成优势,只是关键在于你怎么用而已。
关于底层公链发展的三部曲,到这里就正式落幕了,在这三部曲中,我们了解到了底层公链现在所面临的行业态势和竞争情况,以及今后的可能出路。有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和同期的《应用三部曲》一样,底层公链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指向了笔者在上文当中所提到的DAO社群,这两个方向的重合并非笔者有意而为之,而是在相关分析之后所得出的较为缜密的一个结论,基于此,在等到《公链三部曲》和《应用三部曲》全部推出完毕之后,笔者将会为大家推出一个针对社区的、较为浓墨重彩的系列文章,也就是《社区三部曲》,届时我们将会看到社群经济将会在如何盘活现有底层公链的同时,也将为区块链技术寻找更广阔的落地场景,最终为从业者们带来期盼已久的行业春天。
(作者:孙副社长,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