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与阶层穿越(15):币圈的“造新词”行为,或阶层穿越的一种技巧
摘要: 有些无害泡沫,适当吹吹倒也无妨。
如果要问2019年最火的一个新商业词汇是什么,不是前两年大火的人工智能,更不是号称要“引领第5次工业革命”的区块链,而是一个源于微商营销圈的术语——“私域流量”。跟前几年各种“新词”经常会点燃集体性的社会焦虑以及争前恐后的学习浪潮不同,“私域流量”这个新词在精英与中产阶层中所引发的,更多的是嘲讽与调侃:“看啊看啊,这些屌丝们又在造新词了。什么“公域流量”、“私域流量”,不就是增量流量和存量流量吗?而所谓的“私域流量转型”,不就是网民红利达到一个天花板,增量流量玩不动了,于是就跑去挖掘存量流量吗?”更有甚者,很多人还编出了很多段子来嘲笑类似的行为,比如说下面这位——
然而,“造新词”这件事情,真的有外界所描述的那么不堪吗?恐怕并非如此。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对于普通阶层来说,造出一个令人不明觉厉的、让人感觉高大上的“新词”,并引诱困惑的精英阶层为之买单,实际上是实现阶层穿越的重要手段。否则的话,如果每次你都去聊那些老掉牙的、被精英阶层们研究得滚瓜烂熟的概念,这跟在精英阶层的主场作战有什么区别?就好像你要跟马化腾去聊互联网,跟王石去聊地产、跟巴菲特去聊传统金融一样,最后结果,还不是你被他们活活玩死?
一、只准精英造词,不准普通人炒作?新兴行业的“造新词”真相
事实上,很多朋友可能都忘了,现在指责普通阶层“造新词”的这批“科创领域精英”,最初在社会阶层金字塔成功上位的时候,也是借了“造新词”的力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流量。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流量”这个词在互联网行业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按照业内约定俗成的习惯,它最初的时候,所指的其实就是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从互联网上传输了多少数据。结果突然有一天,流量这个词突然被赋予了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用户的数量,或者说单位时间内用户的数量。反正直到现在,“流量”这个词的另一种含义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动辄弄的一些非互联网行业的人士一愣一愣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肯定不是什么新概念,现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一边鄙视着“私域流量”、一边张口闭口就“流量思维”,殊不知后者也是一个彻头彻底的“造新词”行为——几百上千年前,做生意的就知道“薄利多销”这个商业的最基本原理,这怎么到了21世纪,最顶尖的这波“科技人才”还把它当做新东西了呢?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要把“用户数”,“消费者数”这些早就已经存在于商业的指标再包装一下,拿出来卖?答案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因为能唬人。你直接说“人流”的话,显得有一点土味,也创造不了新鲜感。但如果把它换成一个理科气息十足的术语,立刻就给人一种实验室般的前沿高大上感觉,而很多互联网行业人士偏偏就是靠兜售这种概念起家的。同样的例子还有“众筹”与“集资”、“KOL”与“名人”、“共享经济”与“临时租借”,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讲了。
所以,说实在话,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很多被嘲笑“造新词”的普通阶层创业者,只不过是在重复互联网精英中产们以往的故事而已,从本质上讲,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谁也别笑话谁。
但是,为什么“造新词”的人同行不同命,也就是前一波人造出的“流量思维”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而最近一批兜售“私域流量”概念的却惨遭嘲笑?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出在“造新词”上,而是源于另一件事情——“流量思维”这个概念,是伴随着实实在在的、大批传统精英阶层们所无法理解的新型产品和新型商业模式出现的(比如说草根网红们的爆红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精们瞬间产生了一种被打蒙了的眩晕感,嘲讽?还嘲讽个毛线,赶紧跑去学习新知识啊,否则自己就要被时代抛弃了。就算这个“新术语”有那么一点点炒作的成分,但人家至少拿了新产品出来,这说明这些“新词”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是吗?
而现在这个“私域流量”呢?它实际上是在互联网行业流量红利期结束的时候,人们出于焦虑,而发明出来的一个新词,也就是说,这个新概念目前没有任何与之匹配的产品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精英阶层肯定会觉得:你什么好东西也拿不出来,只能凭光动嘴皮子发明新词,不是炒作是什么?不嘲讽你嘲讽谁?
从上面的表述中,我们其实不难看出一件事情:“炒新词”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你在呈现给人们一堆炫目新词的同时,能不能拿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甚至是深感震撼的产品出来。举个例子:前几年有一个词叫做“生态化反”,这个词刚出场的时候,把整个科技领域都给弄懵了,无数人前仆后继地跑去学习这个概念,为什么?不是因为这个词本身有多大魔力、多么深不可测,因为提出这个词的人,是在当时如日中天的乐视贾跃亭,很多人觉得,只有把“生态化反”这个词给搞明白了,人们才能够了解乐视为什么在当时发展的那么快。而至于现在嘛……“生态化反”这个词已经N久没有人提,原因不言自明,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二、从通证经济到Defi:币圈近年发展史≈造词大会
具体回到人们非常熟悉的加密货币领域。
作为科创领域颇为光怪陆离的一个行业,“造新词”可以说是加密货币从业者的自带天赋之一,从去年的通证经济、ETO、STO,再到今年的IEO、共振模式、Defi,可以说,即便是在以浮躁著称的当代科技领域,加密货币造新词的行为也算是丧心病狂级别的,简直称得上“三天一小词,五天一大词”,折腾得监管部门焦头烂额,文件下发的速度完全赶不上行业造新词的速度。
图:“给我自己都忽悠瘸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币圈要如此执着于“造新词”这个行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希望通过强行创造信息不对称,来让外界、尤其是精英阶层们为之买单。尤其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加密货币、乃至区块链这整个行业,就是依靠于创造信息不对称而崛起的:如果你深究区块链一词背后的各种核心术语便不难发现,里面绝大部分看似新潮的概念,实际上都能够在现实中找到用来类比的参照物。比如说,“去中心化的账本”,其实就是多个利益主体对数据库实行议会制的共同管理。而“智能合约”则更是算不上什么新东西,微信和支付宝里的自动扣款续费功能,早就已经实现了这一点。但即便如此,加密货币行业“兜售新词”的行动,在2017年底还是大获成功,在吸引了一部分精英机构前来接盘的同时,也让一部分普通阶层借此实现了阶层穿越。
然而,很多朋友可能没有意识到是:很多精英阶层愿意来接这些区块链新概念的盘,不是因为这些概念有多么迷人、能够多么代表未来。最主要的是,主打这些概念的前端产品、也就是加密货币,在当时实在是太让精英阶层们困惑与震撼了——他们怎么也搞不明白:这个玩意有什么魔法,能够在一两年内就翻个成百上千倍,让一群毛头小子能够突然就跟我们平起平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看到了以“三点钟”为代表的、精英阶层集体轰轰烈烈学习区块链的滑稽情形,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搞不清楚什么叫区块链、智能合约、跨链、侧链,你就弄不明白为什么加密货币能够涨这么多,更没法搞清楚这帮泥腿子是怎么瞬间实现阶层穿越的。
不过,随着加密货币价格在2018年出现暴跌,精英阶层们对于继续学习区块链的相关知识也失去了兴趣。所以,后来币圈创造出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术语,纯粹是一种自嗨式的行业空转,除了加密货币的媒体从业者为了蹭热点能关注分析一下之外,行业外部对此根本就不感兴趣,属于“帅不过三秒”的那种类型:前一秒还被缺乏兴奋点的行业热火朝天的研究,后一秒可能瞬间就被遗忘在角落里。
举个大家印象还比较新的例子:今年年初,业内突然异军突起一个不明觉厉的新词——“Defi”,给人以高大上之感,瞬间引发业内集体研究。然而,如果稍加分析便不难发现,这个概念里其实并没有包含什么太新的内涵,顶多是把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些产品重新换了个包装继续拿出来卖,比如说几年前就出现的稳定币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等,那这个玩意是怎么火起来的?答案其实不是光炒炒概念就可以,实际上,“Defi”这个概念的走火,与年初一款区块链应用的崛起不无关系——那就是能让投资者在熊市期间通过抵押数字货币来获取稳定币(现金流)的数字借贷。在当时低迷不堪的市场环境下,这类应用一度获得了比头部交易所还要多的用户数量和注意力资源。风头一时无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爱造词的朋友们才顺势推出了“Defi”的概念。而且在业内还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同时也促成了一批相关的从业者们顺势而上,成为了加密货币行业的KOL。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Defi”这个词的热度,在下半年已经开始有所消退。而借此起势的KOL们,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权重也有所下降,但这其实并不是这些KOL自己的问题,归根到底,原因在于:“Defi”作为依托于数字借贷产品而被造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的命运是与数字借贷息息相关的,就好像“生态化反”这个词是与乐视系产品息息相关的一样。但问题是,数字借贷业务的火热,与数字货币行情呈现的是反向关系。而随着比特币价格在今年上半年触底反弹,以及ieo和平台币的崛起,人们的交易意向开始活跃,而抵押借贷的意向则大幅下滑。这一下就把数字借贷平台给踢出了人们的舆论视线,其在行业内短暂的“流量担当”时期也就此结束,那“Defi”这个新概念,其作为以数字借贷为主的区块链金融产品的营销手段,在行业内逐渐边缘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从这点来看,“造新词”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不堪,虽然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能并不会产生过高的增加值,但是,鉴于对于普通阶层来说,在自己还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层的时候,尽快让自己实现阶层穿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造新词”,倒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营销手法和阶层穿越方式。
不过,大家还是要记住一点:尽管“炒新词”是一个不错的产品营销手段,但它本身并不能作为一种产品直接兜售。而在可预期的时期之内,我们还将看见无数“造新词”行为的出现,互联网行业如此,区块链行业如此,即将在未来出现的诸多科技产品,仍将如此。但这其中有多少是背后有真货、有多少只是纯粹的炒作,总体来说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经过比较缜密的分析,才能进行精细的判断。
(作者:孙副社长,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