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 区块链的三次浪潮风波
摘要: 区块链的弄潮儿们已经经历了几波浪潮,穿越了数字资产的几次牛熊,我们又能在这些浪潮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区块链的弄潮儿们已经经历了几波浪潮,穿越了数字资产的几次牛熊,我们又能在这些浪潮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第一轮浪潮开启于支付转账,说起“支付”,大家一定会联想起一些场景:去便利店使用微信支付;去血拼shopping的时候刷卡;去超级市场买菜时候给现金……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支付场景,我们熟悉是因为我们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而这些都是支付。而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单一的支付方式正在逐渐被人们抛弃,更方便快捷的手段已经出现,2009年,中本聪在比特币创世区块里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话,兴起了一波“去中心化”的思潮。而比特币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支付工具,颠覆了必须依赖传统金融机构才能支付转账的模式。
第二轮浪潮开启于股权融资,以太坊、ERC20 Tokens和基于其实现的爱西欧,本质上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同时在“牛市”行情里,给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了一种回报率和流动性都极高的退出方式。2017年时,项目撰写白皮书就可以募资,依靠预期即可在交易所上线,各国未经身份认证的投资者可以投资于未适用于监管规定token。当没有监管的时候,少量项目可以面向全球投资者进行无门槛的股权众筹,那时,项目供给远远小于投资需求,百倍千倍的回报率也在情理之中,这就是所谓“泡沫”的来由,那个时候有千万棵韭菜被割,但同时又有千万棵韭菜长起来。直到17年下半年,美国SEC才出台了针对爱西欧和证券类通证的相关法规,9月4日,中国采取了关停境内交易所和禁止爱西欧的政策,而此时,通过此种形式完成的融资,量级已达百亿美金,想必这个事件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因为前面的混乱才导致了国家的强制出手。
第三次浪潮,在美国,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叫做ST,证券化通证,而另一个基于ST的概念叫STO证券通证发行。简单来说,STO就是将现有的传统资产如:股权、债权、房产、利润、艺术品等作为担保物进行通证化,上链后变成证券化通证,而且必须适用于联邦证券法监管。STO之所以能取代ICO,很大的区别在于STO所代表的资产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存在的,不是虚构出来的。STO因为拥有利润分配、股利分配、投票权、资产抵押担保债券等性质,可以通过非公开募集和公开募集方式对外募资。而ICO仅具有虚拟货币性质和商业用途。换句话说,STO就像传统金融和区块链世界之间的桥梁。 STO介于IPO与ICO之间。一方面,STO因承认其具有证券性的特征,接受各国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虽然STO依然基于底层区块链技术,但能通过技术层面上的更新,实现与监管口径的对接;另一方面,相对于复杂耗时的IPO进程,如同ICO,STO的底层区块链技术同样可以实现STO更高效更便捷的发行。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次的支付转账浪潮中,我们知道了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支付工具,颠覆了必须依赖传统金融机构才能支付转账的模式。我们数字货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才有了现在这等规模。到了第二轮浪潮股权融资,想必大家都知道以太坊,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ERC20 Tokens是什么意思,这么说吧,就是ERC20 Tokens让我们可以人人发币,现在很多会上说我们的币是基于以太坊技术开发的,其实就是用ERC20 Tokens这个技术做的,在2017年的时候因为这个ERC20 Tokens,人人可以ICO,导致了那时的市场混乱,我们可以说ERC20 Tokens有功也有过吧,到了第三轮浪潮,STO,也就是现在最火热的一个词语,有人说STO是ICO的另一种模式,其实这么说也不一定是错的,不过STO是在法律监管下进行的,尽可能的保障了每个投资人的利益,当然,新模式短期内往往都是把双刃剑,ICO如此,STO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如此。
STO在加速了初创公司上市融资的同时让一个初创企业直接成为公众上市公司,而大多数初创公司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起伏很多,这些不确定信号都可能让通证的价格造成剧烈波动。此外,由于难以甄别合格投资者,不少人可能会盲目入场,而早期的投资几乎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STO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加速投资者破产的新型金融创新。社会上各种分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者:比德财经,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