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 区块链如何赋能保险业?
摘要: 未来,ICO(首次数币发行)的投资人在面对项目团队跑路等情况时,或可通过保险工具挽回自己的一部分损失。
数字货币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交易所的被盗。不可否认,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使得偷盗数字货币付出成本很低,却收益颇丰,因此成了「黑客的硬通货」。
针对账户安全保护的保险产品应运而生。该计划不仅覆盖了账户无授权访问带来的隐患,还能对物理性攻击和员工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赔付。在交易所网站内加入保护计划后,用户会获得保护计划的凭证编号,凭此编号用户可以进入服务平台查询或进行赔偿申请。
由此推而广之,还有精算师正在尝试「破发险」产品的可能性。未来,ICO(首次数币发行)的投资人在面对项目团队跑路等情况时,或可通过保险工具挽回自己的一部分损失。
以上是保险在区块链产业的应用举例。而区块链如何赋能保险业?支付宝等机构纷纷推出为保险业赋能的区块链项目。
支付宝旗下的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公司联合推出的「相互保」等产品,声称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索赔过程不可篡改,并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查询到,完全公开透明。项目方希望藉此可以大幅降低欺诈发生率,降低真正的风险损失。
然而,上述尝试毕竟只在核保、索赔等个别环节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其产品本身也因多种因素被诟病:如保额低、期限短、先理赔的人承担低保费、低年龄段人承担高保费、收取理赔后10%管理费有悖保险初衷等。可以说,区块链在该产品中噱头大于实际用途。
要从保险业痛点着手
笔者认为,要真正令区块链赋能保险业,要从保险业的痛点着手。现有的保险体系下,约30%的保费用于支付销售佣金、运营费用等公司成本以及储备预留资金等。但从信息流和现金流的角度衡量,现有的保险流程在信息存储、保费估算、赔偿等环节并没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等特性可以令业务环节中每一个细节都得到永久性记录,从而尽快建立保险提供方与潜在投保人之间的信任、简化和加速保险申请流程、快速生成核保结果、减少营销和销售成本、提高用户忠诚度、保护用户隐私、为保单持有人提供保单贴现服务、帮助保险监管机构及保险公司加强合规监管。
内地保险业发展可期
具体来说,在身份验证阶段,可将投保人身份认证唯一且确定地记录并储存在区块链上。不论其在多个保险公司投保,或是向同一家公司购买多种保险,都不需重复填写身份信息。在理赔时也不需提供其他身份证明。同时,投保用户可以掌控加密令牌用于哪些场景的KYC(Know Your Customer政策,为反洗钱制度基础)需求方,也可撤销对某个需求方的信息授权。用户若需要增加核验机构的签名和增补个人信息,这些增补项都将带有时间戳记录在区块链上。
在理赔环节,针对大多数的小额理赔事件,如航班延误,可将保险合同以智能合约的形式保存在区块链上。一旦机场应用程序接口将航班延误情况上链,利用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功能,在几分钟之内即可完成自动理赔,类似的场景还可能发生在天气险等其他险种。个别需要人工理赔的情况,也可在区块链迅速读取投保人的身份认证、所有理赔请求、账户信息和反欺诈分析的信息,大幅缩短理赔时间,提升客户理赔体验。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官网,中国2016年保费总收入3.09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保险深度4.16%,人均保费2258元。根据保险「新国十条」的发展目标,至2020年,中国的保险深度将上升至5%,人均保费将达到3500元。结合海外发达保险市场的经验,中国未来数年间保费还有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长,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至少还有1倍的提高空间,在「保险姓保」政策推动下,在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升级等因素的催化下,中国保险产品将从理财走向保障,产品消费属性将持续提升,保险行业仍属朝阳行业。区块链技术赋能保险业适逢其时。
(作者: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