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 | 区块链技术在城市公共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获得了各行各业的关注,也赋能各行各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获得了各行各业的关注,也赋能各行各业。图书馆管理行业与区块链技术同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范畴,天然具有协同效应。据媒体报道,2017年9月,国内第一家区块链主题图书馆在深圳前海隆重揭牌,一些学者也对区块链赋能图书管理做了探索和研究。笔者试以自己的工作实践为例,探讨区块链赋能图书管理的可行性。
区块链基本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其运作机制是,通过哈希值(HASH,又称杂凑,类似于一段数据的“身份证”)的随机生成,获得一个重复率极低的、随机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并在全网同步及生成下一个哈希值,保证数据唯一、不可篡改、可追溯。目前区块链主要形态包括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等。公有链由于其高冗余、低TPS(每秒处理的信息交换数)而为业界诟病,联盟链和私有链处理信息则相对高效。图书馆由于需记载的信息为海量的,因此本文拟在联盟链或私有链范畴讨论区块链赋能图书管理的方法。
一、大数据上链,方便溯源和分析
图书管理工作职责包括把各类书分门别类放好,还要管理各种书籍的借阅和归还。目前的图书管理已经积累了读者信息、借阅记录、图书入馆等大数据。但是数据之间形成孤岛,区块链作为一种工具和载体,能够打破这些数据孤岛,高效利用数据。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图书借阅的数据和读者身份数据相匹配,并记载在区块链上,形成“PDA(读者决策采购)”等去中心化的分散式采购,让读者既能读到想读的书,又能让图书馆更好地以服务者的角度去提供服务。
我们也可以将图书采购的码洋数和图书借阅的数据相匹配,并记载在区块链上,形成性价比较高的馆配图书方桉。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每一个买来的数据库、每一本买来的书都能得到高效利用,惠及更多读者。
二、区块链赋能图书采购、呈现环节
如今是信息爆炸时代,不管是传统图书采购,还是新兴的图书馆采购,都是中心化的产物。传统图书馆的中心化很容易理解,图书馆的工作者在图书品类采购、过滤、呈现的过程中是“把关人”;而新兴的图书馆采购利用庞大的读者数据,应用成熟算法,图书采购、摆放等依据读者喜好。他们喜欢什么就会看到更多相关图书,容易形成“奶头乐”的悲剧,有损图书馆的公共性。
有观点认为,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的特性为图书采购过程增加较为公开的规则。不过,笔者认为,区块链技术在规避无效采购、重塑图书馆公共性等方面作用有限。固然,区块链技术的信仰者所描述的愿景是,将图书的生产、采购过程按照时序放在链上,并通过共识算法,以投票机制决定图书是否需要采购,从而淘汰伪书、劣书。但这样做,最多只能方便人们去图书生产的源头,无法保证多数人认同的图书就是真书、好书。即使有通证刺激人们去判别图书真伪、好坏,这一点仍然难以做到。如果用读者投票来决定图书采购,确实本末倒置了。
在笔者看来,区块链在图书采购中的应用更多体现在优质内容遴选的层面。首先可以用通证经济来起到激励原创内容创作的方法。现在的图书出版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优质的内容。比如中美贸易战成为读者的关注点,读者期待着中美关係专家对局势的解读,期待宏观经济专家对经济走势的研判,但是图书市场中充斥的是断章取义的危言耸听。我们可以利用共识算法,算出具有优质内容的好书,从而买得多、摆在显眼位置,优质内容的创作者也能得到更多的权益。而不是仅凭读者的喜好,就推送大量良莠不齐的图书内容给读者,让其沉浸其中不辨真伪。
现在的图书市场“洗稿”现象屡禁不止。常常发生“李鬼”比“李逵”阅读量大、传播广的情况。不仅有损内容创作者的权益,有时还会误导读者。但由于“洗稿”并非简单的抄袭,可能只是借用观点和例子,表达方式也往往有异于原文,识别和索偿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将词频、语序等语料库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让“洗稿”者的稿子无法上链,避免“洗稿”问题的发生。
正如人民网区块链业务总监张哲宇所说,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优秀传统图书出版社形成的严谨的採编体系、迅速的反应能力及图书编辑专业的功底,足以让传统优质出版社成为区块链化图书市场的“超级节点”,成为判断图书能否上链的裁判员和控制内容导向是否合规的守门员。
三、区块链赋能图书版权保护
IP(知识产权)是文化艺术及知识成果权益的资产化,其体现了知识智力成果的核心价值,包含专利、影视、图像、短视频、音乐、摄影、电子图书、网络小说和创意等各种知识劳动成果。目前IP正以相互融合的趋势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至少达万亿元人民币,但是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盗版横行,创作人只能得到极其微薄的回报,且存在确权难、举证维权难、产权交易难等痛点。图书采购遭遇盗版书籍的情况屡见不鲜。
区块链令IP可永久保存、不可篡改、永久可追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参与节点共同维护和管理IP数据库,即使因网络攻击、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极少数节点损毁,也不会造成整个区块的数据丢失、损坏。
笔者认为,区块链赋能图书版权(包括电子图书、影音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领域:首先,知识产权原创性证明。将文化产品的原创作者信息、作品内容信息、创作时间信息以及最初传播信息加密上传至区块链,明确着作权、商标和专利权的归属。如保全网通过网络插件对目标网页进行截图和源码获取,并产生操作日志,记录调用时间,将内容进行打包计算哈希值后,上传至FACTOM区块链(一条公链,应用场景为确保文档、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历史记录和所有权)和比特币区块链进行电子数据保存。
其次,知识产权交换凭证。将知识产权原创者信息、产权获得者信息,以及转移时间和方式上传至区块链,可有效缩减知识产权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中国已发布由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夏微影文化传媒中心等共同打造的微电影区块链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图书采购在这样的版权交易平台进行,将会大大减少遭遇盗版的可能性。
第三,知识产权维权举证。在此方面,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则判例颇具代表性。杭州互联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种形成存储于电子介质中的信息,电子证据存在着虚拟性、脆弱性、隐蔽性、易篡改性等先天不足。区块链具有开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点,作为一种电子数据存储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稳固性的优势。对于采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进行存证固定的电子数据,应秉承开放、中立的态度进行个案分析认定。杭州法院对区块链存证相关证据予以采纳,并非仅仅基于区块链存证本身,而是综合多方因素。对知识产权保护而言,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在多种技术支持下的一种可信工具,类似于数码相机、屏幕录像软件,区块链技术使用的目的还是在于客观记录证据,并不是任何人将数据上传至区块链都能作为呈堂证供。
四、区块链赋能图书馆内教育
图书馆是实现终身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分布式学习的最佳场景之一。各级各类学校、商业培训机构、考试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经常借用图书馆的空间进行讲座、教育活动。同时,也面临运营成本高、资源共享难、资源质量低、学历造假易等问题。区块链技术能够赋能图书馆内教育的各个环节,缓解以上痛点。
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发布了基于区块链的学历验证系统,将证书获得者的姓名、证书内容、发证方的名字、发行日期上链,使用一个仅有发证方能够访问的私钥对证书内容签名,生成一个哈希作为水印,供以后验证是否有人篡改证书的内容。基于这套系统,在一个搜索引擎网页上,用户输入证书获得者的姓名,即可查验真实学历。在管理权限方面,证书所有者可以选择公开哪些证书,并自行决定每张证书公开的范围,甚至标记不再使用的数据块,达到「删除」证书的效果。中国中央财经大学、世纪互联公司与微软公司也共同研发了类似系统。
不少图书馆引入了在线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以其时间地点灵活等颇受读者欢迎。基于智能合约的在线教育交易,无需类似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者与培训机构、学习者与教师、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点对点交易,加强资源版权保护,保证交易信息真实有效,杜绝欺诈,满足消费者对于知识获取实时性的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教学问答等环节中,数字通证可以作为衡量社区贡献度重要指标,易于建立核心激励机制、流转生态,激励优质资源脱颖而出。
当然,区块链赋能图书馆内教业也面临一些挑战。教育资源电子化所佔网络空间巨大、区块链技术冗馀高,不适宜将全部电子化教育资源上链。建议引入公链分层的解决方桉,只在确认版权、资源购买等关键环节将信息上链,大量的电子化教育资源仍在链下存储流通。此外,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内教育领域可能存在隐私问题、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与区块链技术不成熟或现有的管理机制有关,需要针对调整。
(作者: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