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专栏】刘志毅:金融科技与非银金融发展
摘要: 本系列为数字经济学家刘志毅“AI与区块链智能经济系列”,主要讨论区块链智能经济,主要内容来源于刘志毅即将发表的新书《AI与区块链智能》(包括一些未录入书中的内容)
非银金融领域,也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指的是除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农村信用社、财务公司等。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保险与券商两种主要业务形态与金融科技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和介绍区块链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场景,请各位读者举一反三理解其中的要义。
保险行业与金融科技
在众多非银金融领域中,保险领域是发展较为完善的,甚至出现了专用名词Insurtech,即保险科技。著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BCG在其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中将保险科技生态系统分为十个主要的板块,可见其发展势头之迅速。所谓Insurtech,就是通过技术的方式,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用在保险业务之中,从投保人的投保支付到保险人承保、理赔、保险资金的投资以及后天运行的费率厘定、保单管理等全业务环节之中,用来提升用户体验、保险效率、优化后天管理并推动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保险的金融科技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上下联动,扩大销售范围,传统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为“产品设计-代理人等渠道销售”,受众较为局限,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保险销售渠道发生变革,逐渐趋于网络化、场景化,从线下到线上,一方面扩展了更多的长尾客户,相对高效、降低成本,提升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可为客户提供优化体验,更加灵活。
第二,险种创新,满足用户需求。传统险种较为单一,多集中于寿险、财险、健康险、意外险、车险等,标准化程度高,品种少,门槛高。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个性化程度高,催生出新型保险需求,急需完善补充现有保险产品体系,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如香港第一金融科技股、互联网保险第一股——众安在线从细分市场和场景入手,深挖用户在特定场景的保险需求,不断丰富了险种供给,开发出多种特色险种,如儿童防走失险、银行卡盗用险、家财意外险、电信诈骗损失险、小米手机意外险、个人法律费用补偿保险等,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特定用户的青睐。
第三,动态分析,实现精准定价。传统保险定价主要是基于历史数据的静态精算模型进行估算,模型多为静态,维度相对单一, 难以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科技创新如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型数据收集方式,使得高量级、高维度的大数据积累得以实现,借助大数据动态分析可更加真实地反映风险,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定价,降低保险公司损失率。
如基于车联网的UBI车险,基于日常实时监测的用户驾驶习惯及风格来推测汽车发生事故风险的概率,大数据分析后对其进行保险费用定价,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差异化定价。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服务改善和创新,主要是在于改善客户参与度、提供高效益产品以及促进与物联网相关的保险产品的开发。通过基于客户控制的区块链进行身份验证和医疗健康信息的获取可以改善对数据隐私的保护以及解决共享数据的获取问题。在未来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联动,将汽车、电子设备或者家用电器等利益智能管理的区块链合同自动检测损害,触发修复和理赔过程,这是可以预见的应用场景。
第二,通过区块链技术强化欺诈检测与有效定价,尤其是对诸如医疗报告、检测证明等关键业务环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判定,并进行个人身份认证、产品经出售或产生后的所有权和所在地的变动,将有助于判断保险欺诈行为,从而进行更加合理的定价。
例如在传统保险难以解决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上,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经过授权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将病人的相关医疗和疾病信息写入区块链,保险公司能够查询到相关信息,避免了带病投保现象的出现。
第三,通过区块链验证的投保人身份和合同的有效性,经过智能合同验证确定符合理赔条件,在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支付体系和智能合同的配合进行理赔和付款,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保险成本与费用的支持。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在农险领域使用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的生态养殖不仅可以实现智能监控和疫情管理,同时也能降低农险及信贷的风控风险以及评估成本。
总结下,目前在国外区块链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主要用于智能合约、相互保险和互助保险以及敏感信息授权方面,在国内主要应用是在积分平台管理和简易险种方面,因此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探索。2017年3月上海保交所联合9家保险机构成功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数据交易验证,从功能、性能、安全和运维等四个维度验证了区块链技术在保险征信方面的可行性,借助区块链安全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解决了保险业在征信方面长期存在的痛点和难点。可以预期,未来区块链技术在保险行业的深度应用和广阔空间。
券商银行与金融科技
与银行、保险相比,我国的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渗透率较低,主要是由于创新能力有限,大多数模仿和依托互联网公司构建线上平台,缺乏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且创新理论主要集中在交易所和大券商,此外,证券行业的核心是投资管理,对技术要求更高、实现难度更大。不过近年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证券行业作为整个金融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渗透率也在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对经济业务依赖度较高,佣金率下滑严重,需要向财富管理和全能投行转型,而金融科技恰好能够满足券商业务重构需求。根据行业报告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资管业务规模超过了60万亿,如果按照15%的年度增长率,20%的行业金融科技渗透率计算,未来存在十万亿的金融科技市场应用空间。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券商市场的价值:
第一,优化用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首先在便利度方面,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使得用户更加方便的使用在线金融服务,未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普及,线上服务体验会更加优化。其次,券商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例如智能投顾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考虑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推荐个性化的投资组合。
此外,随着科技的普及,可以将金融与场景深度融合,使得客户能够在构建的场景中完成其金融相关的服务。
第二,降低边际成本,覆盖长尾客户。我国证券市场中,以自然投资人为主,其中小市值账户占比很高。由于手续费市场化程度加强,券商经纪业务竞争更趋激烈,行业平均佣金率下滑压力加剧。为确保利润,券商高度重视以互联网化的方式培育和开发客户,加快传统线下业务线上化,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为客户提供包括开户、交易、理财、融资、咨询在内的线上服务,简化操作流程,优化客户体验。
目前券商投顾主要面对的是高净值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财富管理服务,收取顾问费与佣金,通过智能投顾等方式可以解决“十万美金困境”,由于智能投顾具备一对多的特点,边际服务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收取少了的费用覆盖更加广阔的长尾市场。
第三,重构数据处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金融行业的核心是信任问题,目前券商的主要解决方式是通过各种流程设计和终结来解决信任问题,比例产品登记、资金托管等,而金融科技技术将重构券商的信息处理方式。
例如:云计算可以大幅度提高上层数据存储和计算的能力,从而大幅度提升券商的清算结算、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的速度,降低对网点的依赖性和券商的运营成本;过去证券发行和交易高度依赖中介机构,券商作为重要的中间机构切实履行职责,在交易达成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中心化较为明显,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如交易成本较高、透明度不佳、耗时较长等,区块链技术将有效改善这一境况,通过共享的网络系统参与证券交易,使得原本高度依赖中介的传统交易模式变为分散的平面网络交易模式,使得金融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享用平等的数据来源,让交易流程更加公开、透明、有效率。
简言之,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契约而非中心化的信用机构建立信任,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以上就是对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价值的总结,从技术方向上来看,主要包括生物识别、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和区块链技术。除此之外,在信托、基金等金融领域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限于篇幅我们不再赘述(核心逻辑与银行、证券以及保险一致)。
在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下区块链在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发展方向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 区块链的落地区域首选场外市场,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处于防范风险考虑,交易复杂、对全局性风险容忍度极低的场内市场尚不具备推广区块链技术的条件。在我国,场外市场具备体量大,分散性和区域性的特质,业务协调成本很高,企业融资困难。如果在场外市场建立面向全国的统一的区块链交易市场,就可以很好地打破地域限制,提高资本融通效率。因此,区块链技术未来有可能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机构市场等场外市场进行推广。
- 区块链的应用领域首选支付清算,从国际应用经验来看,由于支付清算实现较为容易,已经开始进入实践阶段,例如R3区块链联盟已经在制定可以交互结算的标准,澳洲证券交易所已经考虑使用区块链来替代原有的清算和结算系统,一些区块链初创企业和合作机构也开始提出一些全新的清算和结算的标准。
- 区块链技术将深刻地改变当前的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改变机构之间的交易规则。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区块链技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根据国际经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区块链业务的布局:一是加入区块链联盟,建立行业标准;二是携手区块链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相关业务;三是战略投资区块链金融科技公司;四是自主进行相关的底层技术研究。
最后需要补充观点是,技术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区块链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会带来相应的挑战和风险,包括存在安全风险、自身维护成本较高以及弱中介化带来的监管方面的困难等,这是金融机构和相关的行业人士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及金融科技技术都需要关注的。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是无所不能且没有风险的,比如后续我们会讨论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学问题等话题,理解技术一定要多维度的建立框架,而不是只理解其概念的表面,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