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专栏】刘志毅: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分析
摘要: 本系列为数字经济学家刘志毅“AI与区块链智能经济系列”,主要讨论区块链智能经济,主要内容来源于刘志毅即将发表的新书《AI与区块链智能》(包括一些未录入书中的内容)
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应用(三):供应链金融与资产证券化
过去十几年间,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受人瞩目的增长领域。随着零售互联网的流量入口逐渐饱和,数字化进程逐渐从个人转向企业,产业互联网成为了新的浪潮,因此供应链金融再次吸引了资本和行业的关注。
根据行业预测,到2020年左右,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接近15万亿人民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应用,供应链金融将成为银行转型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础领域。
我们看到产业中“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的跨界融合,正是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这一讲就来讨论供应链金融以及相关的金融科技应用,并讨论供应链金融的资产证券化带来的价值思考。
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与分类
供应链金融,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把资金作为供应链的一个溶剂,增加其流动性。
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
因此,“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
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简而言之,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就是: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为基础,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从而达到优化现金流继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的目的。
美国供应链金融产生于19世纪末,时值美国工业全面超越英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之时。从模式上讲,美国供应链金融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向产业的渗透。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相对宽松,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开始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产业链中企业融资则更加依赖于已经渗透进来的商业银行。本质上讲,这仍是发展不完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把控力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阶段:核心企业登上供应链金融核心舞台。美国金融监管趋紧后,金融机构向产业的渗透开始受到限制,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变革,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随着核心企业实力的上升而最终确立,核心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具备了信用优势和业务信息优势,纷纷成立金融部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如UPS成立UPS Capital、GE成立GE Capital,产融结合切入供应链金融。
第三阶段:核心企业模式遇到天花板。进入21世纪后,美国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日趋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供应链金融仅服务于主业的定位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同时出于资金来源和风险的考虑,核心企业也在逐渐收缩和自身主业不相关的金融业务,美国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遇到天花板。
在我国,目前的供应链金融的形态主要有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预付款融资和战略关系融资四种主要形式,对应企业交易流程的不同环节,因此对应着不同的风险偏好,金融机构按照担保措施的不同,从风险控制和解决方案的导向出发,将供应链吉荣的基础性产品分为应收类融资、预付类融资、存货类融资以及战略类融资四个类别,目前市场上比较重要的是前面三种,概念如下:
应收账款融资(应收类):指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承诺支付的前提下,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可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方,核心企业是债务企业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进行反担保。
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金融机构便会要求债务企业承担弥补损失的责任。应收账款融资使得上游企业可以及时获得银行的短期信用贷款,不但有利于解决融资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加快中小型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成长,而且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
简而言之,应收类的融资基础是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主要用户环节下游企业赊销账期较长带来的资金紧张,包括保理、保理池融资、反向保理、票据池授信等主要方式,风险在于贸易非真实性风险、买方不承认应付账款、买方主张商业纠纷等情况的发生。
未来货权融资(预付类):下游购货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用于支付上游核心供应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付货物的款项,同时供应商承诺对未被提取的货物进行回购,并将提货权交由金融机构控制的一种融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下游融资购货商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即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金融机构,并承诺一旦下游购货商出现无法支付贷款时对剩余的货物进行回购。
未来货权融资是一种“套期保值”的金融业务,极易被用于大宗物资(如钢材)的市场投机。为防止虚假交易的产生,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还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机构对供应商上下游企业的货物交易进行监管,以抑制可能发生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谋给金融系统造成风险。
例如,国内多家银行委托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简称:中外运)对其客户进行物流监管服务。一方面,银行能够实时掌握供应链中物流的真实情况来降低授信风险;另一方面,中外运也获得了这些客户的运输和仓储服务。
可见,银行和中外运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双赢”。简而言之,预付类融资的融资基础在于客户对供应商的提货权,主要用于缓解一次性交纳大额订货资金带来的资金压力,风险在于上游供货商未能足额、按时地发货,以及对货权控制落空等。
融通仓融资模式分析(存货类): 很多情况下,只有一家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这家企业除了货物之外,并没有相应的应收账款和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此时,金融机构可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对其进行授信。融通仓融资模式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经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估和证明后,金融机构向其进行授信的一种融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抵押货物的贬值风险是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在收到中小企业融通仓业务申请时,应考察企业是否有稳定的库存、是否有长期合作的交易对象以及整体供应链的综合运作状况,以此作为授信决策的依据。
但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同时也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物流监管,因此这种融资模式中通常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和运营能力,将一定的授信额度授予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直接负责融资企业贷款的运营和风险管理,这样既可以简化流程,提高融资企业的产销供应链运作效率,同时也可以转移自身的信贷风险,降低经营成本。
简而言之,存货类融资的基础在于控制货权,用于盘活采购之后在途物资以及产成品库存占用的沉淀资金,其风险在于对实物控制权落空,对实物定价出现偏差。
以上是按照业务逻辑的差异划分的几种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接下来,我们从组织的角度来讨论国际供应链金融的几种典型模式:
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供应链金融方式,由于目前在国际贸易中85%的比例采用的是赊销的结算方式,卖方不得不先垫付或者全额资金,到货后一段时间才能结算货款,因此导致资金链非常紧张。
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融资后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优势和客户关系优势,通过掌握抵押货物的精确信息,为面临赊账压力的客户提供了短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是目前主流的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
这种物流企业主导模式的特点是:
(1)物流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并提供资金。物流企业不仅主导融资准备过程中对象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而且负责确定融资实施过程中融资规模、融资利率以及还款方式等,也就是物流企业扮演了金融机构的角色。
(2)物流企业是方案实施过程中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由于物流企业通过其物流网络了解目标抵押物的特征,同时利用数字标签系统和产品信息平台掌控抵押物的实时状态,最终与核心企业结算后才交出货物控制权,所以物流企业不仅掌握了抵押物所有权,也起到了仓储与保管的功能。
(3)物流企业是信息渠道建立者和信息掌握方,这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要求。
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在企业集团合作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卖方企业为买房提供融资租赁、设备租赁等服务,在替买方垫付货款的同时,也收取融资利息。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买方一次性付款压力,缩短了买方运营准备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卖方的销售额。
企业集团的融资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少数大型企业,买卖双方的地位较为平等,不存在如商品零售供应链中强势的卖方挤压弱势供应商账款的现象。此外,企业集团同时充当融资提供方与核心关联企业,直接参与供应链贸易,而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中的物流企业实际上只是作为第三方参与供应链贸易。
这种企业集团合作模式的特点是:
(1)多个企业集团协商合作设计融资方案并确定融资条件,由于企业集团双方的市场地位较为平等,融资方案的设计、融资利率和还款方式等条件由各方协商确定。
(2)企业集团共同掌握信息,协商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控制权。一方面,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相对严谨,风险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因此更加重视对抵押物的信息掌握。另外一方面,企业集团模式中的参与各方企业往往是长期业务合作伙伴,共同协商抵押物的实际控制权归属,能够兼顾各方实际需要和利益诉求,有利于加强相互信赖,巩固长期伙伴合作关系。
(3)在这个模式中,企业集团不仅需要控制产业与金融的双重风险,同时要保持融资利率对于交易客户的吸引力,因此对企业综合管理运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合作模式:相对于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和企业集团合作模式,以商业银行主导来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更为普遍。在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驱动力是吸引大客户,拓展新的客户关系。而在国内,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比较优势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这种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特点如下:
(1)商业银行主导设计服务方案的设计并提供资金,正是由于是商业银行来负责制定融资条件,有利于提供更加标准的服务,从而提高运作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另外,商业银行更多的是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方而非支配者。
(2)商业银行负责建设信息平台,一方面是为了方便企业的使用和信息化,扩展融资业务,提高金融业务的运作效率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另外一方面是通过网络平台掌握融资的特征、分布,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在协商过程中地位大致平等,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其所在的供应链给予融资便利,另外一方面企业同样可以选择融资条件更加优惠的商业银行来提供服务。这种市场化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两者在协商和处理融资方案过程中处于几乎平等的地位。
以上就是我们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基本模式介绍,理解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才能理解如何在金融科技技术的推动下进行变革,以及理解区块链技术可能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将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和流通问题的模式。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信贷的区别在于,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资信能力来解决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也就能通过这个模式有效缓解,这是我们理解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基本框架。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