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学文:北京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链得得的朋友们
链得得的朋友们

Jun 20, 2020 链得得的朋友们

该文章已上链

摘要: “未来北京要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契机,系统打造国际一流金融科技创新生态,久久为功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表示。

霍学文:北京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00:00
20:44

本文来自人民网

作者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霍学文

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率先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着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继2020年3月16日北京试点首批6个项目正式测试并向用户提供服务后,6月2日第二批11个项目向社会公示。北京试点坚持创新引领、包容审慎、惠民利企的总基调,稳步推进相关工作,既体现了科技创新驱动下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彰显了北京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的砥砺奋进,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北京范本”。

和而不同:北京试点诠释硬度、广度和温度

近年来,世界主要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实际,通常采用监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方式,旨在放松监管限制,支持金融创新。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于2016年设立第一个监管沙箱,之后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印度、中国香港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但由于制度安排、监管体制、实施目的等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沙箱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法律体系、市场环境等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金融改革发展还在推进期,金融风险尚在收敛期,监管科技发展处在起步期,创新监管工具有待深入探索,标准规则体系需要建立完善,安全保障机制还在逐步健全。

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北京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新路子,既体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服从于人民需要的根本宗旨,也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广泛运用“试点—推广”这一成功经验的科学选择,更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成果总结。因此,在设计机理和实施路径上,北京试点在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监管沙箱经验的基础上,秉持中国特色,坚持以技术中性为基本原则、以遵守基本业务规则为重要前提、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任务、以服务行业发展为核心理念,探索打造包容审慎的新型监管工具,在划定刚性底线的同时,设置柔性边界,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预留充分空间。

多元主体共治,强化底线硬度。加强机构自治,夯实申报机构创新管理主体责任,强化风险内控和自我约束,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建立健全投诉响应、应急处置、风险补偿和保险赔付机制,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公众作为治理体系的中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产品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并以建议、投诉、申诉等方式实现对金融科技创新“质效”的充分监督。加强行业自律,自律组织配合金融管理部门做好投诉受理、宣贯培训等工作,及时采取自律惩戒措施,为监管要求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加强监管协同,金融管理部门作为治理体系的主导者,发挥北京金融监管协调和金融风险防范应急处置两个机制作用,确保各项监管举措落地实施。加强风险监测,结合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技术手段持续动态监测创新应用运行情况,对应用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坚持稳中求进,逐步拓宽广度。从申报主体看,第一批项目以持牌金融机构为主,主要基于试点工作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第二批项目进一步拓展申报范围,支持科技企业在满足基础通用安全要求前提下直接申请创新测试,涉及的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应用场景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进一步激发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满足科技创新场景需求。在第二批申报的11家主体机构中,科技企业5家,占比近50%,体现了北京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科技赋能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坚持惠企利民,展现普惠温度。继第一批农业银行“微捷贷产品”、宁波银行“快审快贷产品”2个项目后,第二批再有北京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服务”、腾讯公司和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中国银行“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以及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eKYC)等4个涉及普惠金融的项目公示。截至目前,“微捷贷”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85亿元,“快审快贷”累计授信9.19亿元,北京小微金融平台累计发布债权融资需求562.16亿元、股权融资需求30.48亿元、完成授信246.24亿元。这些项目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赋能小微金融服务,为打通小微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堵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惟创新者强:北京试点特色鲜明、成果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重要内容,就是在准确把握创新与安全平衡关系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新技术赋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技术应用前沿,业务场景覆盖广泛。两批17个应用项目中,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5G、物联网等技术均有展现,底层技术、通用技术、监管技术均有应用。许多最新技术成果以叠加方式呈现,比如,工商银行的“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金融服务”融合了5G、自动驾驶、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应用,百信银行“AIBANK INSIDE产品”启用分布式微服务、API等技术将多类型、标准化、通用化的金融功能模块快速组装成行业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eKYC)项目使用DAG(有向无环图)、TEE(可信代码支持)等技术构建可信区块链,腾讯公司“多方数据学习政融通在线融资产品”开展多方安全计算“可用不可见”的协同算法训练,国网征信“智能图谱风控产品”采用神经网络、时间序列分析等大数据算法提高风控能力。这些新技术分别应用于支付清算、智能客服、智能网点、金融信贷、保险理赔、产业金融、智能风控等业务场景,展现了技术生态和场景生态的相互融合促进。

彰显抗疫成果,呈现金融智能化发展趋势。工商银行“基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金融服务”、建设银行“5G+智能银行”、拉卡拉公司“智能云小店服务”等项目,均是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对金融服务需求升级的直接体现,反映了当前金融服务线上化、非接触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工商银行、建设银行2个项目体现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通过智能化技术集成,打造非接触、交互式的银行服务新模式,营造物理空间、虚拟空间、数字空间相融合的立体化展示中心,增强银行服务的沉浸式体验。拉卡拉“智能云小店服务”通过打造锚定小微商户零售端的数字化、线上化“一站式”金融服务模式,用非柜台、非传统方式更广泛触达小微商户,代表了新零售的转型方向。

小切口改革,eKYC体现优化首都金融信贷营商环境最新成果。《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出,构建以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推进金融信贷办理更加快捷。北京市多部门共同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企业电子身份认证信息系统(eKYC),打造“金融一码通”企业电子身份证。eKYC应用区块链技术汇聚企业登记注册、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政务数据资源,从减少企业申请信贷提供大量材料这一“小切口”入手,实现企业信息的自动填报和多维度验证,减少80%企业填报数据项,节约40%审核时间,探索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的大创新。未来,企业手持“金融一码通”电子身份证,将可以做到金融业务“一网通办”,真正实现企业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支持保险科技发展,带动保险行业提质增效。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保险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险+科技”的服务模式日趋成熟。中国人寿“一路行移动终端理赔产品”是我国保险行业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该产品把分布式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嵌入保险理赔环节,构建移动车险理赔管理应用平台,将大幅提高保险理赔的效率、增强保险服务体验。保险科技项目进入试点公示,代表了当前金融科技重塑保险行业的变革趋势,将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在保险产、承、调、赔经营全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

加强底层技术攻关,夯实金融安全基础。中金金融认证中心“移动金融云签盾”项目,采用基于分散密钥的身份认证产品,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提供技术安全性保障,为金融服务移动化打造安全基础。中国银联的“手机POS创新应用”将低门槛的手机设备升级为安全可靠的 POS终端,为银行卡收单、条码支付收单、商户管理提供服务。中国电信、天翼电子联合申报的“天翼智能风险监控产品”项目,国网征信、邮储银行联合申报的“国网智能图谱风控产品”项目,分别利用电信运营商数据、电力数据等,开发基于在线支付、银行信贷等业务场景的风控产品,将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安全运营能力。

守正笃实:北京试点助推打造国际一流金融科技创新生态

近年来,北京坚持把金融科技作为首都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聚焦聚力打造金融科技“八一工程”体系,大力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要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为契机,系统打造国际一流金融科技创新生态,久久为功推动金融科技行稳致远。

发挥政策机制优势,始终保持北京金融科技增长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是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构建1个自贸试验区、3个综合保税区、N个开放园区的开放型发展新格局,这些举措将为北京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围绕金融科技产业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北京已在全国率先出台五年规划和指导意见,正在抓紧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和北京规划的细化落实,推动相关产业功能区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完善市区协同、多维度、全覆盖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北京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和风险防范处置两个机制框架,夯实主体监管责任,完善监管规则体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北京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促进要素融合创新,持续提升北京金融科技竞争力。北京发展金融科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金融发展方面,金融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国45%,金融业增加值占比18.6%,税收贡献占1/5,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快落地,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完善,金融开放程度逐步提升,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赋能方面,科技人才、创新投入、创新主体等优势切实转化为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动能,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产业载体方面,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及通州行政副中心智能金融、丰台数字金融、房山金融安全、石景山银行保险科技等产业集群建设加速推进,一区一核、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和各具特色、互动协同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人才支撑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设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心),中央财经大学设立金融科技系,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招收金融科技本科生,建立金融科技人才跟踪评价机制,加快构建分类、分层、分步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3年引进不少于100名高层次金融科技人才,并在落户、奖励、入学、医疗、公寓等方面给予服务保障。

推进创新监管试点,稳固增强北京金融科技驱动力。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秉持开展金融活动必须持牌经营的原则,依法依规推进金融科技监管试点,支持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增信评级、金融交易、投资者保护等领域科技创新。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按照试点流程,确定第二批进入测试的应用项目,同时加强事中管理,开展“信息公开、应用公示、共同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监管效能的评估,通过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应用项目运行监测,指导项目申报方优化产品设计、改进产品功能、推广产品服务。鼓励更多更广泛应用项目申报,通过遴选测试,把真正好的项目、机构选出来,推动成果在京广泛应用、机构在京长足发展。瞄准国内外前沿水平,加强标准供给和落地实施。深入研究相关创新案例,系统性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相关监管细则提供参考,切实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加强国际交往合作,不断扩大北京金融科技影响力。北京把金融开放作为建设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持续打造金融开放新高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在京稳步开展,有助于北京塑造新平台、丰富新元素、拓展新领域。下一步,北京将高标准办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高起点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成方金融科技论坛、监管科技50人论坛等特色活动,加强金融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以高水平的国际交往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注入新的动力。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链得得的朋友们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