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个人隐私何时休?
摘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互联网中,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个人的所有生活轨迹、生活状态,都被各个网络运营商把握得明明白白,然后美其名曰,推送更优质和精准的服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互联网中,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个人的所有生活轨迹、生活状态,都被各个网络运营商把握得明明白白,然后美其名曰,推送更优质和精准的服务。
更是有许多移动APP把手伸得过长,强行设置不应该它涉及的信息收集功能。
近日,豆瓣被曝无故删除用户手机中的图片,尽管在10月27日晚,豆瓣回应是由于BUG导致软件误删,并称,如果用户没有授权存储权限,软件不会在任何场景下读取用户设备上的文件。
但是对于豆瓣的回复,许多网友并不买单,并称“细思极恐”。是什么原因导致“细思极恐”呢?我们不妨“细思”一下。
对于软件而言,需要用户手机或移动设备授予存储权限,这是以目前技术而言必须掌握的权限,因为软件需要在设备上进行数据存储。但是很多软件在获取存储权限时往往会过界,时刻读取用户设备的存储数据,甚至拥有不应该拥有的删除用户设备中不相关数据的权利。就比如此次豆瓣删除用户手机图片的事件。
或许正如豆瓣在公告中回复那般,是系统将手机图片误认为是缓存文件进行删除,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存在漏洞的。APP对于缓存文件都会存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私有存储空间,对于这个私有空间中的数据,APP可以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这也是合理的权限。但是对于软件之外,存储在设备其他空间的文件,一个合格的APP具备的权限应该是在允许范围内进行访问,但修改和删除等权限除了一些诸如具备文件编辑功能等特殊情况的APP是不应该具备的,并且这种特殊情况也应该是用户主动进行。
老实说,如果网络服务商真的严格对掌控的用户信息保密,或者是出于提供更好服务为目的,而收集信息,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反感这种行为。但运营商却往往想要获取更多,因为数据具有价值,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对于运营商而言,掌控的数据信息越多,也就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更何况,通过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对于运营商而言,可以说是零成本,再加上,APP收集数据时的隐蔽性,让用户往往在不经意间便被完成了数据收集,而收集到的数据被使用到何处,用户也是无从得知。种种因素导致了个人隐私被侵犯,这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的常态。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个人隐私保护,也通过立法设立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个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实施时间并不久,其中《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是在2021年下半年才开始实施。即使一些网络服务商侵犯了个人隐私,但只要用户没有提供确切的证据,那么它们往往也可以假借技术故障之类的借口规避。
依靠网络服务商的“自觉”性是一个十分不现实的想法,要求广大的互联网用户专程学习网络安全防护也同样不现实,保卫个人隐私安全,还需我们拿起属于自己的武器。因此,我们只能提高网络本身的安全性和加强隐私保护。
传统互联网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上有着天然的不足,因为在整个互联网中的数据都是呈现一种公开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XFS对传统互联网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对数据本身进行加密编码,从而实现数据隐私处理的目的。
具体方式是XFS利用哈希算法,将任何形式的文件类型和内容,都转换为一串256位的加密字符串,即哈希值。哈希函数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使得每一份数据和哈希值之间的关系是唯一对应的,且哈希值是无法逆推原始信息的,这样便充分保证了用户数据在互联网中的隐私性。
更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区块链形成的XFS系统和传统互联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XFS是一个去中心化网络。这意味着,用户的数据不会集中在网络服务商这个“中心”当中,而是保留在每个数据所有者手里,这给了用户对数据处理的高度自由,是公开还是隐藏都由用户自己决定。
另外,区块链具备的可溯源特点,也让存在于XFS中的数据能够随时溯源,他人在使用用户个人数据时会全程留下可追踪的痕迹,这也避免了一些情况下必须公开的数据被滥用或偷用的情况。
治病需治根,XFS便从改写互联网的根源出发,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
作者:Blocknews;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凡“得得号”文章,原创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由投稿人保证,如果稿件因抄袭、作假等行为导致的法律后果,由投稿人本人负责得得号平台发布文章,如有侵权、违规及其他不当言论内容,请广大读者监督,一经证实,平台会立即下线。如遇文章内容问题,请联系微信:chaindd123。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