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式标签:叙事控制、权力争夺与大分裂

链得得的朋友们
链得得的朋友们

Sep 28, 2022 链得得的朋友们

摘要: 只要有一个值得捍卫的社区,这种辩论就不会结束。

文章来源:The SeeDAO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叙事冲突的时代。但是对于没有刻意训练过观察能力的人来说,不是每场冲突都能看得懂。有些冲突纯粹是那些自居为思想领袖的作恶,另一些对于叙事控制权的争夺则伪装成充满智慧的辩论,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当我们意识不到这是叙事控制权的争夺时,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会成为无意义对话的受害者,徒然浪费时间。在这篇文章中,我介绍了“剪刀式标签”的概念,为什么它们会引发争议,以及它们与其他语言学辩论的不同之处。最后,我将给出如何以一种更有成效、面向未来的心态来参与这种现象的建议。

Hyperpop 是什么鬼?

2020 年时,某种形式的网络辩论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对过去一年进行反思时,我意识到这种形态经常发生,但很少被人理解。

2020 年的一个突出例子是“Hyperpop”的崛起。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种与 A.G. Cook、SOPHIE 等艺术家有关的特殊音乐美学,并在过去几年中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 2020 年初的某个时候达到了高峰。(译者注:Hyperpop是一种融合了电子乐与流行乐的实验音乐风格,它从未有任何教科书式的定义,也正因如此,在亚文化群体中存在诸多争论。本文旨在通过这些模糊又激烈的争论体现叙事背后的意义。)

Hyperpop 音乐很有趣,但这个词本身的分裂性力量也是强大无比的。

去年,以 Hyperpop 这个词为中心出现了一波现象级的运动。Hyperpop 作为一个分类标签拥有巨大的生成能力,它表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趋势,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词汇。围绕着这个词汇,相关的声音和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亚文化。

但是 Hyperpop 到底是什么,网友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如果你打算查查这个词的定义,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100 gecs 的 Laura Les 在 The Pitchfork Review 节目里说:“每个人都像是在沙子上画画”(译者注:指转瞬即逝,见22:40处)。Vice 的 Eli Enis 则把它称为:“一个显然没有流派的流派标签”。这种语义上的模糊性使得 Hyperpop 这个词造成了很大分裂。虽然这个词最初是用来吸引音乐人和粉丝中的同道中人的,但它的定义很快就成为被反复辩论的主题。

u/hihiyo 画的 Hyperpop 九宫格

当这个词达到流行巅峰时(比如在 2020 年 7 月 100 gecs 的歌占领 Spotify 的 Hyperpop 分类播放列表时),在讨论中最经久不衰的话题就是关于什么是 Hyperpop 什么不是 Hyperpop。这种二元分类法让大多数熟悉这个词的人感到厌烦,包括带火这个词的那些艺术家。然而,当我们进入新的一年时,“什么算 Hyperpop ”仍在争论之中。

孤立地看,这种争论在 2020 年看起来是单一事件。但发生在 Hyperpop 身上的事情并不是偶然。它只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一个实例,每当有类似的分类标签出现时,这种文化现象都会发生,并已经发生了很久。

剪刀式标签

Hyperpop 就是一个我所说的“剪刀式标签”的例子,这个名字从 Scott Alexander 发表在博客上的一则故事《剪刀式陈述》中获得了灵感。剪刀式陈述这个词在故事中表示被刻意用来制造分歧的真实言论(译者注:因英文中剪刀一词与分裂主义同源且形近)。而剪刀式标签,则是一个会造成极大分裂的分类术语。

剪刀式标签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个短语。它的作用是为某种趋势起一个容易广泛接受的名字,但并不赋予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它看似具体,但其实很模糊,还有很多尚待明确之处。剪刀式标签不是创造或设计出来的,也不是什么机构正式发起的。相反,它们总是意外出现,在某个初露端倪的潮流中一下子被广泛传播。

当一个剪刀式标签已经被建立起来之后,再想去控制它的定义就意味着要去控制这个词所代表的潮流。因此,剪刀式标签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战场。从本质上讲,剪刀式标签有一种奇特的分裂力量,在围绕一个趋势建立能量和势头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和辩论。

剪刀式标签通过将一种冲突伪装成另一种冲突,甚至会让最有洞察力的文化观察者也不自觉地掉入陷阱。乍看之下,围绕着像 Hyperpop 这种术语的争论是由于这个词本身的模糊性造成的。在某一分类定义并不清楚时,人们去争论这个分类到底代表什么一点也不让人惊讶。但是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争论持续时间如此之长,讨论度如此之高。我们清楚的发现,对某一剪刀式标签的正确定义存在冲突,而正是这种冲突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掩盖了实际的情况。

围绕剪刀式标签的争论变得如此激烈并持续如此之久,主要原因是: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处于危险之中。标签是一种被争夺的叙事,而控制叙事是一种权力形式。

叙事与利益动机

任何用过一段时间推特的人都知道,流行叙事是一种把网络上的亚文化聚合起来的力量。当你成为某个流行趋势的一份子,它就为你提供了合法性。围绕着这个叙事,一整个生态系统会被建立起来,然后制造出更多更吸引人的叙事,让参与者积极加入进来。Toby Shorin 在下文中暗示:

Toby:奇怪的是,让“经济”这个词跟在另一个词之后组成一个短语,如“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和“激情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表明造词者对相关经济利益的兴趣,并暗示这是一个可投资的领域。

我们生活在一个叙事环境已经相当成熟的时代。争夺叙事控制权的情况随处可见,符号学的领地争夺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特的科技内容里,我们看到有人在兜售社区的未来、创造者经济、思想工具和无代码“运动”等叙事。很多时候,这些人只是在这些话题上建立自己的领地,希望在这些他们自认为强大的叙事中索取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一旦有人以这种方式建立了强大的地位,他们就既可以影响他人,又具有赋予其他人和组织正统性的权力,无论这些实体到底是不是正统。

幸运的是,文化观察家们已经很好地为人们描绘了这一领域。我假设我的大多数读者都已经了解这种叙事把戏,因此对这种事情会有免疫力,不会完全地相信别人的叙事。

然而,在剪刀式标签问题上,对叙事控制权的争夺往往被伪装成智力对话。很多人难以洞察这一点,于是不自觉的被引入这样的辩论中。

我举一个我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更具体的例子。去年4月,我发表了关于空间软件的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在设计方面的探索,描述了围绕 3D 空间和现实世界的隐喻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应用程序。我认为,这些类似 3D 游戏的应用将进入软件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而不仅仅是视频游戏。吸引我进入这个话题的是一种好奇心和游戏感。这种软件使用起来很有趣,我一直在通过这个视角探索它。

但是,在我发表文章不久之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在推特上公布他们自己的新款空间软件。这个词比文章里面的其他内容要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而且,很多自称“空间软件”的产品并不是我设想的那种空间软件。虽然我已经在原文中给出了我对“空间软件”清晰的定义和描述,但是这个词有了自己的生命,并成为各种参与者在推特创业话题上试图模仿的对象。

这段经历让我注意到了剪刀式标签。就像 Hyperpop 一样,人们开始公开讨论“空间软件”,质疑一个产品是不是有足够的“空间性”配得上这个词。在我们的聊天服务器内,甚至我自己的朋友们也曾遇到在关于空间软件定义的几次谈话中毫无结果的情况,甚至有一次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从各种迹象来看,“空间软件”就是一个剪刀式标签。而且它清楚的展示了,围绕着它的讨论更多是关于利益,而不是寻求真理。例如,当一个公司寻求融资时,其成功与否取决于风险投资人是否会为他们的叙事买单。所以一家早期初创企业如果能够被认可为空间软件叙事的一部分,那么它就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好处。对于又要去搞投资,又要去招员工,还得去拉用户的初创期公司的创始人,把自家产品塞进空间软件的定义中将有百利而无一害。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这都是人们参与讨论这个词的动机背景。

在 Hyperpop 的例子中,是有多种因素存在的。像其他趋势一样,所有围绕正统性的因素都是存在的:对于制作新音乐的艺术家来说,被贴上 Hyperpop 的标签意味着与新的酷炫的东西搭上了边,并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粉丝。100 gecs 的成员 Laura Les 和 Dylan Brady 在 Pitchfork Review 上讨论了这个问题,谈到他们想要利用自己筛选的 Hyperpop 歌单来帮助不知名的艺术家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Laura 在 33:50 处说到:

(Hyperpop)这个词不代表任何东西,但是有着很大的能量。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符号,只要一说:“嘿,快来听,这是 Hyperpop”,人们就会涌过来:“让我听听”。

Laura还说到:它最有潜力的地方是,为尚未被欣赏的艺术家提供被欣赏的机会,他们虽然没有很符合某个音乐风格,但是现在可以有些听众,有些自己的社群。

但对于 Hyperpop 来说,还有比流行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一个特殊的社群的保护。早在这个词突然兴起之前,Hyperpop 流派就有着一个强大的社群,这个社区偏向于年轻人,其中很多知名的艺术家都是性别酷儿或跨性别者。这个社区成了一个独特的对同类音乐家和歌迷非常友好的空间。出于这个原因,围绕 Hyperpop 的辩论不仅仅是定义的问题——它们本质上是为保护和维持一种文化而斗争。对许多人来说,这甚至比艺术家的知名度更有意义。这一点在去年夏天尤为明显,当 Youtube 博主 pewdiepie透露他在 Spotify 上最近播放列表中包括几位 Hyperpop 艺术家时,这些艺术家立即要求他和他的数百万粉丝停止收听(译者注:PewDiePie是YouTube最热门的博主之一,因其在节目中多次涉嫌种族歧视、恐同而屡次引发争议)。

了解这里的利害关系,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围绕什么是和什么不是Hyperpop的讨论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它的定义会因为纯粹的文化原因而改变,为了保护现有的状况而进行调整。一个艺术家的音乐可能具有 Hyperpop 音乐的所有特点,但如果他们本人不符合文化的价值观,他们的音乐可能被排除在这个流派之外。当人们争论什么是和什么不是 Hyperpop 时,冲突不仅仅是关于这个词的定义,而是关于保护它所代表的东西。只要有一个值得捍卫的社区,这种辩论就不会结束。

其他例子

Hyperpop 和空间软件并不是仅有的例子,只是去年它们恰好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其他术语如“数字对象”和“去中心化”也在激发着类似的讨论。

一旦熟悉了剪刀式标签这个概念,再回想过去,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剪刀式标签。David Foster Wallace 在他与 Charlie Rose 的访谈(6:30)中,描述了在他当年读研究生时,大卫·林奇在学校中有多么流行。他还仔细描述了到底什么是/什么不是“林奇式”的。在他为 Premiere 所写的文章中提到:“……就像后现代或色情一样,林奇式是波特-斯图尔特式的词语之一,最终只能从表面上进行定义——就是让人一看就懂。”

在“极简风”、“嬉皮士”和“蒸汽波”这些词流行的年代,它们也是剪刀式的标签。当我想起所有这些术语时,我记得围绕它们发生的争论,但我不记得其中任何一个是特别有教益的。细节已经在我的记忆中消失了,我唯一的印象是,我们辩论这些术语的原因不外乎是这个术语很时髦,而且一些隐匿的亚文化处于危险之中。

时至今日,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再辩论这些词的含义,但这恰恰揭示了剪刀式标签定义的一个推论。只有在涉及到某些处于危险中的事物时,剪刀式标签才会是剪刀式标签。当定义它们的重要性逐渐消失时,剪刀式标签就变成了像其他术语一样的分类术语,但却留下了一种廉价的感觉,使人很难认真对待它们。这就是剪刀式标签过去留下的痕迹。

如何识别和参加

关于剪刀式标签的对话

对于有意参与任何网络亚文化的人来说,认识并驾驭这种现象是必需的。了解何时参与这些讨论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非常有必要。

为了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识别正在发生的剪刀式标签对话。这种对话的标志就是,某件事物到底是不是X的一部分,它有非常严格的非黑即白的取向。当你看到这样的对话时,基本上就能确定X就是一个剪刀式标签,而且上述争议的答案往往并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

这些对话是自我加强的,大多数参与者会不假思索地投入进去,而没有意识到其背后的动机。他们相信自己的定义才是正确的,而无视事情的趋势,并据此捍卫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时,首先第一件事: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值得参与。当我们决定参与进去时,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中切入,找到问题的根源。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讨论的关键是什么,忽略那些非黑即白的问题,确定人们真正辩论的内容。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一点带到对话的重心,而不是去讨论作为幌子的剪刀式标签。如果剪刀标签本身没有意义,只是其他问题的替身,那么就得让讨论者有机会从无意义的讨论中转移到讨论真正的问题上来。

如果这个剪刀式标签的定义真的很重要,那我们就需要进行第二个步骤了:停止非黑即白的讨论,将讨论议题拓宽,或者在这个总标签内部再细分出子类。这可以让对话转向更有趣的方向,更多地去了解标签所代表的事物的大致范围边界,而不是在定义上争吵不停。这不仅仅是更有包容性,而且往往能更准确地描述标签所代表的含义。

这就是有效进行有关剪刀式标签讨论的策略,但说实话,大多数时候,这种策略并不值得。这是因为每个剪刀式标签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机会。无论一个人如何讲究策略,只要你过于沉迷到辩论对话中,你就错过了这个机会。

未来的方向

目前的现实就是如此:当一些令人兴奋的事物大量涌现到人们眼皮子底下时,剪刀式标签就会出现。虽然它的流行程度可能与许多其他因素有关,但剪刀式标签往往起源于一些实实在在的、有艺术性的有趣的东西。

如果我们想让思想的火花不断发展,而不是变成昨日黄花,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坚定地拥抱未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当下的辩论中。这些人,就像 SOPHIE 一样,仍然专注于剪刀式标签出现之前的那个火花。即使在标签出现之后,他们也不断把它推向未来。他们追求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为了影响力或成功。通过这样的努力,他们不断给这个类别赋予新的含义。他们不只是思考或辩论剪刀式标签本身,而是主动去影响它,因为他们本能的认为这些类别本身就是动态的,是由不断创新的人来塑造的。他们也会看到别人正在争论什么,但他们没时间停留在这些争论上,因为未来总是有更令人兴奋的东西。

当我们陷入抢地盘、贴标签和诈骗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困在了当下,错过了创造未来的机会。虽然每一个剪刀式标签都需要更多的人通过讨论理清概念,但更大的机会往往是在抬头向前看时发现的。在当下,我们更要认清这些情况,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参与。让我们尽可能地寻找每个剪刀式标签背后的激动人心的想法,并将这个东西发扬光大。不是因为我们想赢,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值得的——为了事情本身。

后记

两周前(译者注:SOPHIE 去世于2021年1月,本文亦写作于当时),Hyperpop 失去了它最先锋的艺术家之一,SOPHIE,他的音乐一次又一次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界限变化。我希望这篇文章对 SOPHIE 的作品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并希望它能鼓励更多同样的作品。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链得得的朋友们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