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总裁梁凤仪演讲全文:比特币十五年兴衰 已经历时间考验
摘要: 金融市场若要更上一层楼,那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两者必须合作,而作为监管机构的我们正在促成这种契合。
作者 |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
原文链接:
https://www.sfc.hk/-/media/TC/files/COM/Speech/Chinese-Speech---CEO-at-Greenwich-Economic-Forum_4-Jun_final.pdf?rev=3084b27cc551423aa31db1a410f201d4&hash=A9C6C36339EC1E43ED997CB4FDEC92DD
各位午安,我很荣幸今天在这里发表演说。
在座汇聚了世界各地来自金融业、商界、学术界和公营机构等界别的精英,相信大家都会认同,科技正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市场亦不例外。
这部随身必备的智能电话便是很好的例子—— 它是 21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麻雀虽小但无所不能,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们仍称之为“电话”,但它集多功能于一身,包括相机、钱包、音乐播放器、影视店、社交媒体、电子书阅读器,甚至是钥匙。
以往商务人员依赖固网电话、传真机、传呼机、电子手帐、传统手机和黑莓手机的日子已一去不返。在这场数码革命背后,众多过往家传户晓的消费品牌一个接着一个被时代遗忘,或者经历着漫长的转型。
历史的教训是:今天的创新先驱,可能转眼成为明日黄花。企业若固步自封,便可能要付上沉重的代价,即使是行业龙头也无法幸免。
善用科技力量,聚焦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
不少金融精英正热议,DLT 为金融服务带来的变革会否像消费电子产品般翻天覆地。目前,DLT 已应用于虚拟资产和贸易金融等全球金融范畴,且成效显著。在高效和安全地转移实体资产方面,DLT 作为底层技术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这意味着在传统基础设施上进行的金融活动和交易将可以移师到区块链上。但我们已处于这个转折点吗 在区块链上交付所有金融服务,是否就是金融业的未来路向?
DLT 在金融市场上应用于虚拟资产。假如你问中央银行家和经济学家,比特币、以太币等虚拟资产究竟有没有内在价值,他们大多数会予以否定,而我对他们的立场不持异议。虽然各方对内在价值这问题仍争论不休,但事实上,比特币在 15 年来饱经多轮兴衰的周期,足证其具有作为另类资产的存续能力。更加肯定的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DLT 将经得起时间的考试。
DLT 的潜在优势显而易见,这项技术可提升实体资产在分销、清算、结算和保管方面的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在非同质化代币(NFT)、元宇宙和实体资产等领域之间,目前已出现广阔的鸿沟。以艺术产业为例,现时以 NFT 形式呈现的数码艺术品可分割为多个部分,价格较易负担,革新了艺术品的所有权及转移模式,并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以太币和稳定币成为了买卖代币化漫画图像的支付媒介。著名的 NFT 例子有 Bored Ape Yacht Club (BAYC),它在 2021 年推出时可谓风靡一时,但其近期的底价和交易量均已暴跌。自然地,很多人都视 NFT 为投机商品。
NFT 的热潮可能已退,但有关技术逐渐被实体资产世界所运用。倡议者日益谈论去中心化金融(DeFi)如何在近年为实体资产注入“新生命”。实体资产逐渐被代币化,例如机票、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美术品、收藏品,甚至房地产。实体资产代币化的潜在好处包括:
· 首先是金融包容性,因为可把实体资产分割为多个部分,入场门槛较低,令更多投资者有机会分一杯羹。
· 其次是交易双方同时能享有更高的透明度和隐私。要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机构可运用加密技术,以保密方式分享所有权和交易纪录。
· 第三是提升结算效率和降低成本,而代币化的确可能有助实现原子结算。在证券的交易和结算过程中,代币化可减少对手方数量,缩短确认和对帐时间,并以更低的成本扩大货银对付安排的应用范围。
· 第四是可转移性。例如把克劳德‧莫内(Claude Monet)的《睡莲》或《日出》视为另类资产,为什么收藏家会将这些画作借给博物馆?明显地,这是由于保险费用和家居保安系统成本不菲,在家中存放画作以待升值的代价非常高昂。出于投资和安全保管的目的,莫内画作通过代币化可存放于像拍卖行仓库般保安严密的地方,而有关代币可被买卖、拥有,甚至作为借款的抵押。
综上所述,代币化能促进金融包容性、资产分割化、保管安排及所有权,而这些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发生。
让传统金融服务及产品向区块链转移
金融服务领域同样可受益于上述的潜在好处和效率增长,例如债券及货币市场基金等传统资产的首次发行、二级市场交易、保管和抵押,都可在区块链上完成,而这就是我们对金融业的未来愿景。虽然某些市场正向 T+1 甚或 T+0 的结算周期迈进,但大部分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和跨境支付系统流程仍采用 T+2,因此区块链模式显得尤其吸引。
时至今天,这仍然是一个愿景,任重而道远。首先,DLT生态系统需要扩展、增强和完善,以支持机构级别的金融服务。这主要涉及跨金融机构和跨地区的区块链互通性,以及交收终局性、跨境结算和法律冲突问题。区块链互通性对第三代互联网(Web3)的发展尤其重要,在理想情况下,Web3 应将所有区块链安全地连接起来。
香港正逐步建立 Web3 生态系统。特区政府继去年发行全球首批数码政府绿色债券后,于今年 2 月再接再厉,在私有区块链上发行第二批债券。有关债券的首次发行、交易结算、票息派付 及到期日赎回,都在私有区块链上进行。在香港法律和监管框架的支持下,总值 68 亿港元的绿色债券发行非常成功,吸引全球广泛类别的机构投资者认购。
市场上发售的数码产品正与日俱增。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先前认可了首项可供香港散户买卖的代币化投资产品,这个黄金代币允许投资者购买实金所有权的一部分,而有关代币是利用 DLT 记录在发行银行的内部私人许可分类账上。每个代币代表储存在该银行的金库内的 0.001 金衡制盎司本地伦敦黄金。虽然投资者未能在二级市场交易,但可随时在网上认购或赎回代币。
为了促进本港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简称 ETF)生态系统的发展,证监会认可了亚洲首批虚拟资产现货 ETF 以供散户投资。该六只 ETF 于 4 月底开始买卖,至今一直维持有序交易。截至 5 月 31 日,这批 ETF 的总市值达 3.01 亿美元,自上市以来,录得不 俗的日均成交额,达到 580 万美元。
监管制度推动金融科技创新
身为监管者,我经常听到“创新和监管是互相对立的”。事实上,本会坚信这两股力量应相辅相成。本会未来三年的其中一项策略重点,正是透过科技引领金融市场转型。
我们秉持科技中立的立场,并采取“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原则。投资者保障是本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 2018 年,当全球虚拟资产的监管环境尚未明朗之际,我们已就虚拟资产相关活动引入全面政策应对措施,重点在于投资者保障,成为了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当中的先行者之一。我们支持代币化,并将其视为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的数码化工具。于去年 11 月,我们发出了一份通函,阐明本会对虚拟资产发行人及分销商的期望,至少看齐对证券业界的要求。
实际上,本会已设立额外的保障措施,以应对与新兴科技相关的风险,而这正是监管机构可在监管方面提供明确性和一致性的范畴。我们相信,负责任地使用创新技术,将推动金融业提升效率,并有助香港建立可持续的 Web3 生态系统。
然而,我想澄清一点,本会对香港 Web3 生态系统的支持,并不等于对虚拟资产这一资产类别的背书。就目前情况而言,虚拟资产显然有高度的投机性,价格大起大落。因此,本会在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同时,已确保设有广泛的投资者保障措施。在虚拟资产现货 ETF 方面,我们要求相关的虚拟资产交易必须于获证监会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上进行,而有关虚拟资产必须由这些平台或符合相关标准的银行所保管。我们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同时,我们亦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这个资产类别的剧烈波动。
香港 Web3 生态系统渐见雏形
香港正逐步建立一个负责任和可持续的 Web3 生态系统。去年 6 月,本会有关中央交易平台的监管制度正式生效。鉴于场外虚拟资产交易容易涉及欺诈和洗钱风险,政府已在今年较早时就场外服务提供者的发牌制度咨询公众。有关举措将配合为虚拟资产交易缔造稳健及透明的监管环境的工作。
虚拟资产监管范围亦将进一步延伸至稳定币,一个监管法币稳定币的新制度正在筹备当中。众所周知,稳定币一般由非银行机构发行,并可能用作支付。因此,监管稳定币的发行人将有助保障其持有人。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最近就有关建议制度完成咨询,当中的建议包括要求发行人确保以优质并具高流动性的储备资产为稳定币提供十足支持。
在产品方面,证监会已就代币化投资产品的认可和持牌公司的交易操守提供指引,金管局亦已就经营数码资产保管服务的银行发出指引。代币化的下一阶段是规模化,当中重要的一环,是金管局于 3 月推出的 Ensemble 项目。证监会是该项目架构工作小组的成员,小组旨在与业界合作,支持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
这个批发层面的央行数码货币全新项目,最初会聚焦代币化存款,即由商业银行发行的数码形式银行存款,它们可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Ensemble 项目的核心工作是划一区块链标准,从而实现互通性,这是推动二级市场交易和抵押活动的关键所在。与项目有关的沙盒将会推出,以测试代币化的用例,涵盖绿色债券和自愿减排量等代币化产品的买卖及结算。
拥抱数码时代
最后,我相信今天在座各位都会认同,科技革新已为金融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传统基础设施上提供传统金融服务,有朝一日会否被智能合约和 DLT 取而代之?又会在何时发生?这些都仍是未知之数。有意尝试的市场参与者应当积极测试相关用例,而我们作为监管者的职责是提供一个清晰、确定和一致的监管框架,以促进市场在保障投资者的环境下扩大用例。
大家可能听过:如果你觉得科技是具破坏性,那么你可能尚未准备好迎接巨变。正如我在开首所说,那些知名消费品牌的陨落正是暮鼓晨钟,提醒我们要时刻紧随数码时代的步伐,否则可能会被时代的创新巨轮所淘汰。
推动负责任创新和建立金融科技生态系统并不在朝夕,可幸的是我们上下一心,共同为未来金融准备就绪。金融市场若要更上一层楼,那传统金融和去中心化金融两者必须合作,而作为监管机构的我们正在促成这种契合。未来就在眼前,而当下正是抓紧新机遇的关键时刻。
多谢各位。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