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bit CEO Ben 谈 memecoin、listing 策略、为什么坚持申请香港牌照?
摘要: 我们更愿意将自己视为行业舞台的“搭建者”,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者。
去年 12 月,Bybit 进行了一场线上媒体发布会,首席执行官 Ben Zhou 和机构业务主管兼衍生品业务主管 Shunyet Jan 介绍了 Bybit 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展望。以下是吴说整理的部分文字内容,部分信息存在滞后。
怎么看 VC 币和 meme 币冷热两极的不同的表现
的确可以感受到,大家对 “VC 币”这种类型的项目态度并不友好,认为它往往是一种“Palm Dump”(即用 VC 的资本包装后迅速抛售套现)的行为。VC 在加密行业中也逐渐失去了价值认同,甚至提到“VC”这个词时,很多人就会联想到负面评价。这种模式过于传统。
但另一方面,meme 币的现象却很有趣,可以探讨一下。我们发现,有很多 meme 项目完全是社区驱动的模式,甚至项目发起者自己都“没什么币,资金和资源都很有限。比如,一些项目的团队几乎没有预算,没有自己的代币储备,但却能通过社区热情迅速吸引关注。他们直接将代币分发给用户,完全不顾盈利,这种方式反而让我们这些交易所需要“倒贴”去支持这些项目。如果项目确实热度够高,我们可能主动找他们合作,希望他们配合我们的运营需求。
所谓的配合,具体指的是:项目方能在自己的社区里宣传他们的代币上线交易所,比如做一些活动,把用户吸引过来。交易所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希望他们的社区能带来活跃用户。所以,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项目,我们反而可能会出钱、给资源支持这些团队,甚至帮他们“做预算”,以便达成合作。这种局面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完全社区化形式运作的 meme 项目,我们的角色可能从过去的掌控者变成了合作方,甚至是主动买流量的一方。
这种趋势反映了行业的某种转变:交易所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反而开始主动争取热门项目的合作。这种变化其实挺有趣的,也让整个行业生态变得更具活力和挑战性。
Bybit 如何配置资产?
从财务角度来看,我们公司对资产配置采取了非常谨慎的策略。具体来说:
1. 比特币的配置比例较低
尽管我们处于加密货币行业,但我们对比特币的持有量并不高。这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收入是以稳定币形式获取的,而主要交易产品是正向合约(USDT 本位合约),这也意味着用户交易的结算资产主要是稳定币。
2. 资产以稳定币和法币为主
公司资产中,约 80% 是稳定币,剩余部分以法币形式存在。这种配置的核心目标是确保交易所的财务稳健,而不是追求资产增值。换句话说,财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公司能够在牛熊市中生存,而不是冒险投资某些特定资产。
3. 以运营需求为核心
稳定币和法币的持有,主要用于日常运营需求,例如支付员工薪资、供应商费用以及投放等。这种稳健的财务策略确保了我们的正常运营,并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为什么坚持申请香港牌照
我们申请香港牌照,并非单纯为了香港市场的业务规模。事实上,香港市场的交易量相对有限,例如 OSL 和 HK 的交易所业务体量并不大,因此对我们而言,香港牌照的意义更多在于战略层面,而非直接的市场回报。
1. 增强团队信心
作为一个华人团队,持有香港牌照能够极大地提升团队的信心。无论是在人才招聘还是团队稳定性上,合规性都是重要的加分项。例如,对于顶尖企业的候选人来说,他们会更加关注公司的合法性和长期发展规划。拥有香港牌照,能更有效地吸引这类高端人才。
此外,团队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回家过年时,也可以更自豪地向家人提及公司是香港持牌机构,这无疑对提升团队士气也有帮助。
2. 展现合规承诺
香港牌照也是我们对华语区合规性的一种表态。作为中国人,能够在香港持牌运营,也是对我们的市场定位和企业责任感的进一步印证。这不仅是对外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公司愿景的支持,特别是我们希望在这个行业扎根 100 年的长期目标。
新加坡牌照的情况
我们目前正在申请新加坡的 VASP(虚拟资产服务商)牌照,但相较其他区域,申请进展较晚。这主要是因为 Bybit 从一开始并未将新加坡作为重点市场,因此没有在早期进行布局。
最近,新加坡针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政策有所放宽,特别是 FTX 事件后,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整了部分监管要求。因此,我们在一到一年半前启动了申请,目前处于面试阶段。
优先级与全球布局
尽管香港牌照对团队建设和战略意义重大,但我们当前的优先级仍然是欧洲牌照。欧洲市场是我们未来增长的核心区域,特别是在 MiCA(欧盟加密资产市场法规)框架下,合规性将直接影响我们在区域内的业务规模和竞争力。
其他观察
1. 大交易所的香港牌照进展
目前,许多大交易所尚未获得香港牌照,监管可能先尝试通过一些小型品牌探索经验,再逐步向头部交易所开放。
2. 内部人才培养
为了解决高昂的人才成本和 RO 稀缺的问题,我们正在通过内部培养和考取资质的方式补足这一短板。
3. 长期规划
无论是香港还是新加坡,牌照申请的核心并非短期市场收益,而是为长期合规布局奠定基础,吸引更优质的机构客户和高端人才。
Ben 总结 Bybit 发展的三个原因
我们公司一直坚持稳扎稳打的策略,并高度聚焦于产品。从 2018 年底进入行业至今,我们的角色可以说是“陪跑者”。这个行业里,起跑较早的是 Bitmex,后来是 FTX,而我们则始终保持在后面追赶,直至最近几年逐渐稳居第二的位置。
核心在于以下几点:
1. 稳健的战略
我们在运营和产品开发中始终追求稳健,不轻易冒进。这让我们能够在市场变化中保持韧性,同时积累了更深厚的基础。
2. 专注于产品
公司文化中对产品的重视贯穿始终。从创立之初,我们就聚焦于产品研发和优化,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持续改进交易体验。我的露面和对外发言也基本围绕产品和品牌展开,少有其他领域的干扰。
3. 行业角色定位
我们更愿意将自己视为行业舞台的“搭建者”,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者。很多交易所创始人喜欢在行业内“表演”,吸引关注;而我们的选择是专注于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服务,让用户和合作伙伴成为真正的主角。
不同地区的用户偏好与市场特点
各地区用户对 Crypto 的关注点和需求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影响着我们的产品策略和运营布局:
1. 亚洲市场
亚洲用户通常对衍生品市场较为熟悉,他们在传统金融中就习惯了使用杠杆工具。相比之下,亚洲用户对 GameFi 和 Meme 币的兴趣相对更高,特别是韩国和华语区用户最近对 Meme 币的关注度显著上升。
2. 欧洲市场
欧洲用户的偏好则更为保守,他们更注重稳定性和低杠杆的投资策略。在 GameFi 和 Meme 币等高波动性资产上,兴趣不如亚洲用户高。
3. 市场趋势的普遍性
尽管存在地区差异,当市场出现重大趋势时,各地区用户的关注点会趋于一致。例如,当比特币价格大涨时,全球市场的目光都会集中到比特币和主流资产上;而在主流币缺乏“故事性”时,资金则会流向具有“热点”的小型项目和新兴资产。
UTA 与机构交易量的贡献
在统一交易账户(UTA)中,机构用户的交易量占比非常显著,约占整体交易量的 70%-80%。从交易人数来看,机构用户仅占 20% 左右,而散户则占 80%。但从交易量的角度看,机构无疑是绝对的主力。
怎么 listing ?三个核心原则
上币决策的关键维度
Bybit 的上币决策并非外界想象中的“杀伐决断”或完全自主可控,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1. 市场趋势与行业效应
项目方的首选通常是币安(Binance)。如果币安决定上线某项目,其他交易所往往会选择跟进,因为币安的影响力在牛市中尤为显著。
2. 用户拉新潜力
我们评估项目的重点之一是它的热度以及能否带来新增用户。这包括项目的区域关注度、估值合理性,以及是否可能因价格过高或过低影响市场表现。
3. 与其他交易所的协同
与 Upbit 等交易所有一种默契,往往发现上线 Upbit 的项目在 Bybit 的表现也不错。这种规律让我们在选择项目时会优先参考其他交易所的动态。
具体上币流程和细则
此外 Ben Zhou 在 12 月 3 日的另一场直播中表示,Bybit 上币过程会向项目方要一些推广预算,进行推广活动,但法务规定不允许留下任何代币。此外还会收取价值 20-30 万美元(稳定币)的保证金,向 Bybit 保证拉新和推广,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扣除。Bybit 上币流程包括:填写表格、内部投票、研究院研究、上币评审会。评审内容主要是考察项目基本面和风控控制,具体包括:链上数据、地址真实性、真实用例、用户分布、项目价值、代币价值、价值捕获、团队情况等。
灵活性与动态调整
上币策略本质上是一个动态决策过程,没有固定的规则,而是根据市场热点和项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稳定币与资产的 Token 化趋势
稳定币的演变与挑战
目前的稳定币市场以 USDT 和 USDC 为主导,但其他带有利息收益的稳定币正在崭露头角,试图成为新的竞争者。然而,谁能在这一赛道成为主导者尚未明确。我们支持多种稳定币,但目前仍在观察谁能脱颖而出。
资产 Token 化的方向
资产 Token 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1. 传统资产进入加密世界
例如,将债券或稳定币作为链上的抵押品,进一步用于交易和投资,这一趋势在机构领域已经开始普及。
2. 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融合
比如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其从传统期货延伸到加密市场,甚至进一步结合链上资产。最近,SEC 批准了更多比特币相关 ETF,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
虽然房地产等实体资产的 Token 化一直被提及,但目前最实际的应用仍集中在稳定币和金融工具(如债券)上。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