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香港座谈全文:意志力和方向感 所有创始人必须面对的“炼狱”

吴说区块链
吴说区块链 得得号

Apr 09 区块链知名自媒体、矿业第一自媒体;重点关注矿业交易所与监管。

摘要: 在 2025 年 Web3 Festival 与香港加密金融论坛圆桌对话中,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分享了她对 Web3 的观察和个人的思考。

在 2025 年 Web3 Festival 与香港加密金融论坛圆桌对话中,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分享了她对 Web3 的观察和个人的思考。

何一表示,币安的本质是三件事:第一是做出好产品,第二是服务好用户和员工,第三是做好与监管的沟通。这三点构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很多 Web3 创业项目的问题是:没有商业模式,说得深奥但用户听不懂,用数据刷一波上交易所就结束了。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不能只是追逐概念。你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用户规模多大?这个产品有没有刚需?这才是真问题。不管你用不用区块链,只要你能做出真正有用、愿意回馈社区的产品,就值得尊敬。成功的公司都有几个共通点:1.天时:站对时代风口。2.地利:你擅长的事有没有做对。3.人和:有没有一支靠谱的团队。4.极致意志力:能不能扛住所有的难。你看英伟达、特斯拉,甚至币安,很多时候都是“死里逃生”,但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坚持了一步,才活下来了。 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方向感。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负面声音难以避免,但你要能扛得住,也要意识到:这是所有成熟创始人必须面对的“炼狱”。

以下为圆桌对话全文:

主持人:今年以来,特别是农历新年之后,一姐开始在 X(推特)上高频活跃,与过去几年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些人甚至怀疑是不是代运营。能不能请您聊聊,背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何一:币安的老用户可能知道,我一直自称是“首席客服”。从 2017 年开始,我就活跃在各类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和用户进行高频互动。这样的互动能让我更敏锐地发现产品的问题和用户的诉求,并及时带回给产品团队。

如今,硅谷流行“Founder Model”——创始人要站在第一线。我觉得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这种模式。只是因为微博被封,导致我一度退出了中文圈的社交媒体。

而英文圈大家知道,过去 CZ 在网络上非常活跃。现在他卸任后,我们发现币安在中文圈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有些脱节,所以我重回社交媒体“战场”。

另外,我常和管理团队强调,我们服务的对象其实有两类:一是用户,一是员工。外部用户要被听见,内部员工也要被支持。作为管理者,我们要营造一个让员工愿意拼、愿意骄傲地说“我在币安”的氛围。

币安的本质是三件事:第一是做出好产品,第二是服务好用户和员工,第三是做好与监管的沟通。这三点构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支持人:高频互动带来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有没有在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未来会继续保持这种高频吗?

何一:我当然希望能“复制”出很多个我,让更多员工、高管拥有“首席客服”的意识。如果他们做得比我更好,我才能退下前线。

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已经进入 Web3 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走向“多向”,每个人都是信息节点。这带来的问题是信息过载,99.99% 的信息可能对你无用,但那 0.01% 的“真金”又极具价值。

此外,当每个人都是 KOL,信息传播在过程中就容易被扭曲、失真,甚至演变为谣言。这些谣言都很荒谬,但你无法花时间一一澄清。

所以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坚定方向感。你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负面声音难以避免,但你要能扛得住,也要意识到:这是所有成熟创始人必须面对的“炼狱”。

支持人:你提到“阳光普照”钱包空投、链上发射 Alpha 2.0 等多个动作,这背后有统一的战略逻辑吗?想达到怎样的目标?

何一: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币安钱包跟行业顶级钱包相比,确实还有差距。当产品力不够强时,我们就要在其他方面多努力,让用户等等我们,我们会做得更好。

归根结底,任何产品都要回到用户的核心需求。很多人把钱包和交易所分得很清,但实际上用户早就“混用”了这两个服务。

钱包只是钱包的话,那为啥链上钱包用户在做交易,而交易所不能当钱包?我自己就是交易不频繁的用户,我的交易所账户就是我的钱包。

今天很多链上钱包不需要 KYC,也不需要反洗钱审核,可以交易上百万个代币;而中心化交易所有更高的合规门槛,只能上线几百个币。这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监管政策下的不同选择。

币安钱包之所以保守,是因为我们曾经吃过亏,不能在合规上再翻车。这是责任,不是“蠢”。

支持人:所以币安的一系列调整,其实也是对行业趋势变化的反应。你觉得目前整个加密行业发生了哪些本质性变化?

何一:行业确实在变。早些年,加密货币是极客和理想主义者的小圈子。但今天,连最主流的传统金融系统,比如美国政府,都开始接纳它。为什么?因为技术一旦被证明有价值、能提升效率,它就能被主流吸收和利用。

加密 ETF 就是一个标志,它是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结合的产物。监管也在趋于明朗,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出台具体框架。

另一方面,加密行业本身也从最初的公链、交易所,发展出了更广泛的应用层,比如稳定币跨境支付、DeFi、甚至 DePIN 等场景,已经拥有实际使用价值。

这就像硅谷从 60 年代的嬉皮士,到今天成为技术中坚。Web3 也是一样,早期叛逆,但终将成熟,最终服务大众。

支持人:那你怎么看现在各种“赛道”——DeFi、RWA、DePIN 等等?你更看好哪个方向?

何一:我觉得比起“看好哪个赛道”,更该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人愿意为你的产品付费?

很多 Web3 创业项目的问题是:没有商业模式,说得深奥但用户听不懂,用数据刷一波上交易所就结束了。这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不能只是追逐概念。你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用户规模多大?这个产品有没有刚需?这才是真问题。

我也不喜欢“Web2 vs Web3”这种标签化区分。本质上,人性是相通的,生意也是通的。

不管你用不用区块链,只要你能做出真正有用、愿意回馈社区的产品,就值得尊敬。

成功的公司都有几个共通点:

1.天时:站对时代风口;

2.地利:你擅长的事有没有做对;

3.人和:有没有一支靠谱的团队;

4.极致意志力:能不能扛住所有的难。

你看英伟达、特斯拉,甚至币安,很多时候都是“死里逃生”,但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多坚持了一步,才活下来了。 

主持人:你是如何看待 Web3 这个概念的?你希望币安能成为 Web3 的 Google。

那我们都知道 Google 提供很多服务,从搜索到邮箱再到视频等一整套工具。那么你觉得币安在 Web3 里面的核心服务是什么?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金融服务,还是更广泛的一些应用场景?

何一:谢谢。我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被定义的人。我认为在为某件事下定义时,我们应该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去看它。

比如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农耕时代,那个时期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人们靠种地获取粮食,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单位,有族长和长辈,东西方都是如此。

到了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时代,需要工厂和流水线,于是教育普及开来,为的是培训足够的工人。包括我们今天讲的顶级商学院 MBA,本质上也是在教人如何管理工人。

如今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最关键的资源和生产资料到底是什么?这其实很多人仍不清楚。所以当我们说 Web1.0、Web2.0、Web3.0 的时候,其实是想在信息时代做一次再划分。Web1.0 是新闻资讯,那电视和收音机的时代算不算?Web2.0 是互联网让人们连接在一起,Web3.0 是用区块链技术做一些变革。但这些定义往往并不准确。

我们经常看到,每隔几年就会冒出新概念,比如元宇宙、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等等,其实这些概念在过去十年里早就出现过,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

所以与其纠结 Web3.0 是什么,不如直接问,我们能通过技术革新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这也回到币安本身。我们的 slogan 从一开始就没变过,叫“Exchange the World”。我们在做的是搭建一个网络、一个平台,让人们能通过它进行交易、支付、转账,获取信息,甚至在平台上建群和朋友聊天。

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一个创业者在做产品时,与其纠结于“我要做 Web3 还是 Web2 的产品”,不如先思考,你到底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你提供了什么价值?用户愿不愿意为这项服务付费?这是真正重要的。

我们不能只是为了迎合科技潮流、满足自己的虚荣而搞技术。我经常提到 Steve Jobs 的一个例子。在一次演讲中,他被质疑 Apple 的技术远不如 Google 或微软,为何还说自己是伟大的公司?他的回答是,技术必须为用户服务,如果技术不能服务用户,那就是无效的。

所以你如果问币安想做什么?我们希望用区块链技术去做的远不只是一个交易平台。大家看到在我们的生态里有像 BNB Chain 这样的基础设施,它更像是亚马逊云或阿里云的角色,帮助新的创业者探索和实现新的可能性。

主持人:你怎么看当前 Web3 从极客走向大众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币安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是如何尝试跨越这个鸿沟的?

何一:实际上我们去看很多技术的历史,会发现很多技术在被发明之后并没有马上被大众采用,往往会沉寂一段时间,直到某个契机出现才重新被激活,然后才被广泛应用。比如说电动车,它其实是一项非常早期的技术,但因为各种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推动,才在这几年真正爆发。

点对点(P2P)技术也是类似的道理,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而区块链技术让我们第一次可以在没有中心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实现全球范围的协作与信任机制。

所以在谈推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教育用户”这件事,但我其实不太认同这个说法。我自己是学教育出身的,也很讨厌被人说教。所以我认为用户不需要被教育,更重要的是你做的这件事情对他们有没有用,也就是有没有提供“真实的价值”。

比如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我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就偷偷去网吧上网,当时还没有身份证,结果被认为是“坏小孩”。那个时候还有“网瘾少年”这样的标签。

但今天你看,80 岁的老太太在用拼多多砍一刀,她是被“教育”出来的吗?不是,是被“应用”出来的。60 岁的叔叔在用拼多多买水果,是因为这个应用真的帮到他们的生活。所以与其纠结怎么去教育用户,不如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

我举个例子,我们去年在迪拜举办 BBW 的时候,遇到一个肯尼亚的小哥,他在迪拜工作,每个月通过我们的平台把工资汇款回家,非常便捷,成本也很低。你不需要给他解释区块链底层结构,他只需要知道这个产品好用、能省钱,这就够了。

现在很多人会把“钱包”和“交易所”当作完全独立的两件事,但我不这么认为。怎么能确定交易所的用户在使用平台时,不是在当作钱包用呢?我的交易所账户就是我的钱包。为什么一定要把钱包用户和交易用户区分开来呢?这两者的边界本来就是模糊的。

只是有一部分极客用户追求“100% 掌握私钥”,希望交易所完全无法干预,以此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极客设想。但对很多普通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安全意识,也不知道怎么保管私钥,对他们而言,中心化交易所就是钱包。

而现在很多钱包也在做交易服务,比如可以无需 KYC、无需反洗钱流程地直接交易,还能上百万个代币,而中心化交易所因为合规流程限制,币种上架是有限的。

本质上他们都在做一件事:服务用户。钱包满足了用户购买交易所上不了的币种的需求,还不需要 KYC。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其实是同一类生意,并没有高下之分。

你能吸引用户,是因为你解决了某个真实的痛点。谁能提供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

主持人:币安应当如何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积极、正向的行业形象?我们要如何引导公众和监管机构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这个全新的领域?

何一:我想说的是,现在只要币价一波动,媒体就会马上说“比特币又站在悬崖边上了”,对吧?其实“比特币已死”的新闻我看了超过一百次了。但这就是现实——任何一个新兴技术的兴起都少不了泡沫,无论是工业革命时代,还是互联网泡沫时期,上千倍的估值虚高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泡沫中就没有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公司或技术出现。你要看到泡沫的背后,也有扎实的发展和真正的创新。

就像当年工业革命的时候要修铁路,修铁路是为了运输能源和生产资料,是为了组织更高效的工业系统。但当时还是会有人拿着长矛大刀去阻止修铁路。你们年轻人可能没看过这些老电影,比如《黄飞鸿》里就有类似情节,那些反对者其实是在恐惧变革。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互联网时代。像我小时候偷偷上网,老师就会说我“学坏了”,当时连拿奖学金的学生都得偷偷上网,不能让老师知道。新技术一出现,天然会引起恐惧,这是人性。人性喜欢稳定、井井有条的世界,背书都要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这是给人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

而加密行业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带着某种“反叛”精神。中本聪写白皮书的时候,其实像是一个革命者,带着强烈的反传统金融的意图。所以很多早期加入行业的人,本身就是理想主义者,是极客。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监管机构对整个行业的认知——觉得我们这群人是无政府主义者、天天想推翻既有秩序。

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是理想主义者没错,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能不能在技术和理想之间找到那个 sweet point,也就是“甜蜜点”。找到那个既保有技术初衷,又能真正落地的平衡点,让这项技术可以真正普惠所有人,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

我们确实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和传统金融机构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其实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它能让整个系统更高效、更透明,也更优雅地解决很多过去没法解决的问题。

但这里面还是存在“信息延迟”的问题。在历史上也一直是这样:当公众接收到的信息还是以负面为主时,他们就会把它归为“骗局”或者“泡沫”。当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也是一样,大家都说是庞氏骗局,结果互联网最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区块链行业在某些阶段确实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能够构建更高效金融体系的底层技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的,是一个系统性的演化过程,负面和正面共存,但前进的方向是明确的。

主持人:现在在 Crypto 行业中我们有 “Crypto Native” 的说法,而在 AI 领域也开始有了 “AI Native”。如果把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AI Crypto Native”),您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机遇?

何一:其实在大概两年前,也就是 ChatGPT 刚火起来的时候,我就谈到过这个问题。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被过度定义的词,但这些概念确实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我一直认为,AI 是一场“生产力的革命”,它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类在某些领域的劳动投入。而区块链,我认为它本质上是一场“劳动关系的变革”——是关于平台和用户之间如何建立正向关系循环的问题。

很多人质疑这种说法,认为区块链怎么可能改变劳动关系?但其实币安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当年融资的估值并不高,仅仅 1500 万美金,但今天,很多持有我们代币的用户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回报,这个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某种生产关系的重构——平台的发展成果能够真实反馈给社区和用户。

当生产力的跃升(由 AI 驱动)和生产关系的重塑(由区块链推动)能够结合在一起,那种变革将是巨大的。但那时候,还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你的“生产资料”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很多创业者其实没有想清楚。以 AI 的逻辑来说,生产资料就是“数据”,而这个“数据”应该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仅仅是个人信息,而是所有能够驱动模型、支撑价值创造的数据资源。

第二,你到底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谁是你的付费用户?只有当你解决了明确的问题,为用户创造了真实价值,商业模型才能成立。而当你的产品真正有收入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将这部分成果反馈给 token 持有者和社区成员。

现在很多项目技术不错、理念也好,但就是不赚钱,导致被用户指责“创始人跑路”或“项目崩盘”,实际上可能只是方向没有找到付费逻辑。这就回到了一个很传统的问题:你有没有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我知道这种说法在加密圈不算主流,甚至很多人会说我这种“传统生意人的逻辑”根本不懂 Web3。但我始终坚持这个立场:当你有能力和资源的时候,应该去做那些真正能改善普通人生活、有人愿意为之付费的项目,这种项目才有长期生命力,不是靠一时的 Pump & Dump。

再往下说一点,即便你有了产品、有了逻辑、有了盈利模式,是否愿意将这些回馈给社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传统 IPO 中,公司上市后创始人退出是很常见的事。但在币圈,你发的每一枚代币,都会变成你身上的责任。你的持币用户都在看着你,这种压力和责任感会迫使你必须让组织不断进化,必须追求长期的可持续。

这也是我今天还在坚持干活的原因。我以前想,赚一个亿美金我就退休了。但当你意识到用户和社区的期待时,你就会有一个新的使命感,去持续推动事情发展,让组织更高效、业务更健康。

如果你是 AI Native,或者是 Crypto Native,我觉得创业本质上不是最可怕的,失败也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坚定的意志力和信念。当所有人都说你这件事做不成、没人会付钱、你在自寻死路时,你还愿不愿意坚持?只要你的底层逻辑清晰、能力匹配,有信仰,你就应该去实现它。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不是每 100 家公司就能成功一半,现实是可能 1000 家、10000 家里面,只有一家能走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拼的不只是智力和才华,更是意志力、开放思维以及持续成长的能力。

所以我想说,不管你是 Crypto Native,还是 AI Native,你都可以重新开始。这个行业的变化太快了,尤其是 Deepseek 开源之后,其实又把所有人拉回到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大家又站到了一起。所以永远都不晚,关键是——你能不能坚持下去?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吴说区块链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